而近年来,反小平之道而行之的趋向愈来愈明显,「集权政治+垄断市场经济」的色彩愈来愈重,官场的集权与腐化,官商特权垄断利益集团的壮大,意识形态的毛式左转,外交上好战派声音的出现,与日本关系的紧张,民粹主义的兴起,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使新法西斯主义特征愈来愈明显。这条路将把中国引向何方﹖将把共产党引向何方﹖在我看来,如果继续如此下去,共产党自我改良的机会和资源在一天天减少,中国也愈来愈进入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危险期。我将《冰点》的停刊,视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提醒我们一切关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命运的人们,中国政治开始进入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而我们正被迫拐向一条危险的路上去。
附录:
专访﹕作家龙应台
我的文章像沼泽里飞起的鸭子 江迅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刊出,文章像沼泽里飞起的鸭子,引来不同猎手的射击。中国大陆有人骂是独派,台湾有人骂是统派。文章正好暴露猎人的位置,他们不同的立场、观点,让两岸人民相互了解、互相包容。
龙应台的《野火集》被誉为「时代的刻痕」,二十年过去了,《野火集》依然是台湾社会不分蓝营绿营充满热情的青春记忆。七月五日,龙应台前往台湾参加《野火集》二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前一天,在香港大学傍海的宿舍,接受了亚洲周刊的专访。话题是从她在北京传媒发表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原文标题是《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引起的反响说起的。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是你主动投稿给《中国青年报》的吗﹖
是《中国青年报》约我写的稿。我曾经三次婉拒。因为如果我真要写我想说的,那是不可能在北京的报纸上刊登的,那又何必浪费时间。如果我写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那又不值得看了。于是,一来一往,与编辑往来多次。最后答应为他们写一篇。
最后为什么又答应写﹖
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说了一个我应该写的理由,这理由真正打动了我。他说,连战和宋楚瑜访问中国大陆,它真正的意义所在,大陆的学者有他们的角度,但由于不太了解台湾,所以台湾人的角度,他们是看不到的。而台湾作者中,比较深刻一点地了解中国大陆从而知道如何与大陆读者对话的,实在也不多。因此,这位编辑认为,我责无旁贷。对他这么说,我实在哑口无言。当时我就答应试一试吧。我想,假定我的文章无法在北京刊登,不管怎样,那也是给历史留下个记录。说实话,我不能不说,写文章主要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以诚恳和用心,深深感动了我。
这话怎么理解﹖
在与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交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在那么艰难的结构里,要维持理想和信念,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坚韧的信念,抵抗无力感,才能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期,坚持一个理念。凭这一点,即使我的文章不能刊登,也无所谓了。当时我还有点惭愧,因为担心文章可能无法刊登而不想写,但北京的这些朋友在争取这样的文章时,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相比之下,我不写,太对不起他们的努力了。他们是那么勇敢,而我内心也煎熬,觉得自己不写,真是太过份了。
能说说这篇文章写作的过程吗﹖
当时,我去新加坡演讲,手上正在赶写《野火》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此外还有不少急着要做的事。不过,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始终沉沉地压在我心里。从新加坡回香港,是早上十点多。我发现截稿期已经到了,那是五月二十三日。我心里有些犹豫,究竟还要不要写。是不是可以在最后一分钟干脆「赖掉」算了,可就在这时,编辑电话又来了。于是下定决心写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交稿,文章是五月二十六日刊登的。
文章发表后反响如何﹖
文章发表后,当天大陆主流门户网站,白天毫无动静,这是非常微妙的,大家都在观望。据说不少人打开报纸,竟吓了一跳﹕这样的文章怎么会出笼的﹖所有人不敢轻举妄动,到第二天才传开来。
台湾知识界对这篇文章反应如何﹖
这篇文章同样在台湾刊登,大陆一些读者不了解,说,台湾《中国时报》刊登时将文章的标题改了,他们不知道台湾刊登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才是真正的原本标题。有意思的是,在华文媒体中,最敏感的、反应最快的还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第二天就有评论。
语境不同两岸都指责
在台湾的知识界朋友读这篇文章,有两类反应,一是看门道,一是看热闹。比较了解大陆的,看了就吓一跳,说,这篇文章怎么可能在大陆的媒体刊登出来的﹖另一类人,看了这篇文章会说,此文有什么意思,文章的内容在台湾的语境里太寻常了,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大陆的现状。可以说,在台湾,后者是前者的十倍。台独的基本教义派还跳出来指责我﹕龙应台的文章竟然在北京《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说明她是统派。但在中国大陆,很大一部分网民竟指责我说,龙应台写这样的文章,毫无疑问就是独派。一个文本两种极端反应,所显现出来的,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的隔阂很深,是彼此互不了解。我想,两岸知识分子应该如何更多更深更诚恳的交流。我的文本可算是一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