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科学思想形成的科学基础
春秋战国之际,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冶金、农业和各种手工业技术。这三个领域的成果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社会作用。
在物质方面,一是冶金技术的发展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工具。二是一些经验定律、经验认识为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提高途径。水利、天象观测、历法的成就使农业生产的大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质生产技术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中所出现有关材料和工艺制作等技术问题促使科学认识的深入。
在精神方面,这些科技实践和成就所必然涉及到关于天体、物侯、物体形态性能、各种自然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会在具体的科技实践中得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有的会形成对它们之间联系的规律性认识,有的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促使理论思维的发展。对一些自然问题,诸如天地终始,风雨雷霆之故,万物本源,时空宇宙,有穷无穷,至大至小等成为春秋战国之际各思想家所热衷讨论的问题。
科技发展的成果是科学思想形成的基础。下面分别具体分析一下这几个领域的成就和作用。
(一)冶金业
冶金业在这个历史时期有两大重要成就,一是合金技术,一是铸铁冶炼技术。
合金技术主要是铜合金技术。通过对含锡,含铅量多少的控制来改变青铜的物理性能。一是能增加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使铸造技术更加精细,改善铸件的质量,同时也为大量规范地铸造器件提供了技术条件。二是能提高青铜的硬度和韧性,用此制造的兵器和农具,其使用的有效性和耐用性大为提高。例如,根据上海市博物馆1977年我国古代青铜器展览提供的商代三件戈,东周五把剑的铜、锡、铅含量的分析资料的比较可说明这一点。现代测定表明,青铜的含锡量在17‐20左右最为坚韧,所以东周的兵器远比商代的锋利耐用。
合金技术涉及到两个技术问题,一是合金的配位,主要是铜、锡含量的百分比。二是冶炼铸造时温度的掌握。因为在选择合适的合金成份之后,由于铜、锡的熔点不同,温度高低的掌握,尤其是液态合金在高温下停留时间的控制,决定熔合和浇铸能否成功。熔化温度过低,会产生浇不到和冷夹现象,过高则会造成机械强度低。对这两个问题,《考工记》都记载了当时的认识。一是金有六齐的规定,对钟鼎、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鉴燧六种器具的铜、锡含量作了规定。虽然对《考工记》六齐成份存有各种解释,并且都应用了现代化验手段作了比较精确测量,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六齐的配位形成的合金和这种器具所需要的功能是相符合的。例如,按《考工记》规定的&ldo;斧斤之齐&rdo;的含锡量为17,或为20。现代测定表明,含锡量在17‐20左右的青铜器最为坚韧,很适合制造武器和工具。现代实验对钟鼎类、兵器类、生产生活用具类、铜币、铜镜的各种青铜残片化验测定表明,现代制定的锡青铜含锡量与机械性能关系的曲线图同古代锡青铜的含锡量与机械性能关系的数据曲线两者大致相符。这说明《考工记》关于合金成份比例的金有六齐的说法是合乎科学的。考虑到古代测定、冶炼技术的粗糙,出现些误差也是意料中事。其二是对&ldo;铸金之状&rdo;的认识和描述。对《考工记。氏》条&ldo;铸金之状&rdo;的解释虽见仁见智,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通过光测来确定加热合金的温度的光测高温技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依据热幅射的颜色来判断是否达到合金浇铸所需温度的方法,对合金的浇铸是有效的。这点已有大量出土的东周青铜器得到了证实。
出土文物的考证已证实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铁器,包括鼎、兵器和工具,而且大量是工具。例如,1976年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三件铁器:鼎一,削一,剑一。1977年长沙窑岭出土的春秋晚期铁鼎。这两个发现可与《左传》记载的铸铁刑鼎相互参证。《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ldo;故以铸三铁&rdo;。《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ldo;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rdo;。江苏六合程桥镇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条、铁丸,湖南常德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削,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铁锛,湖南长沙识字岭春秋晚期的铁锄,江西临川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锄,至1976年已经出土的,经考证确实属于春秋时期的铁器已有的10件。这些出土铁器的分布面也较广。春秋时期炼铁、铸铁成功的开端对春秋战国之际冶炼铸铁的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铁器的优越性比铜器明显,且炼铁、铸铁的一个基本技术问题‐‐提高炉温,通过改进炼炉和鼓风方法已得到解决。长沙战国初期186座楚墓出土铁器约有30种241件(到1964年止),其中工具124件,兵器69件,用具48件。这批出土的铁器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工具多数并非有意随葬,而是有意或无意丢弃在填土中,可见铁工具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二是有大量一次性使用的铁铤,消耗量大。……考古发掘和《管子。轻重乙》记载的:&ldo;桓公曰:衡谓寡人曰:一农之事,必有一、一铫、一镰、一鎒、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钴、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针、一鈢,然后为女。请以全断山木,鼓山铁,是可以毋籍而用足。&rdo;《盂子。膝文公上》记载的:&ldo;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rdo;这些材料相参证表明,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南方的吴楚地区,中原的三晋、两周地区已有铁工具。其中,农具有铲、锛等,手工具有削、斧、锤等。铁的硬度和韧性远胜于青铜。生产工具的逐步铁器化为开垦荒地和深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并为中耕的发展准备了条件(铁犁头),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巨大飞跃,它为小农生产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生产工具的保证。
冶金技术的这两大成就一方面使生产工具在有效性和耐用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对物质形态、结构的认识,如金属的固态和液态状况,各种物质形态铜、锡、铁、矿石、炭之间的关系,空气与温度,温度与光颜色之间的联系,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的认识等,有的虽然还是粗糙的感觉经验,有的却已是经验性定律。这些经验认识都摆脱了巫蓍的神秘性,具有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正是工匠所特有的思维特征,这种经验知识为理论形态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基础。
(二)农业
农业是古代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科技的进展涉及到天文、气象、物侯、水利、土壤、作物栽掊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春秋战国之际对农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主要是天文历法和水利的成就,因为早期粗作的农业对天气和水的依赖超过其他因素。
天文的发展主要是表现在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春秋战国之际有许多重要的天象观测记录,仅《春秋》一书就记载了37次日食,其中33次被证明是可靠的,并有天琴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详细的天象观测记录为较准确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在《春秋》书中已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概念,每季三个月。春秋末年己开始使用四分历,它的岁实是36525日,历法的准确是农事合理安排的依据,它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对小规模耕作经营的小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一种相当脆弱的简单再生产,偶然的天灾人祸就会使他们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