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历史碎影响集的背景故事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晚年的邵祖丞,退休后住在10平米左右的亭子间里,这个当年的新潮音乐追逐者已经远离了音乐这一人世间的奢侈物。他每天自己买菜、煮饭、洗衣,每周还要安排三天,为中学生补习英语,借以补贴家用,因为退休工资毕竟太有限了。没有学生来的时候,他多半是一个人呆在他的亭子间里,看电视,抽烟,静静地想些什么。

cele的职业是记者,她总是习惯于打量别人的生活。作为一个有着怀旧情结的年轻人,她对大家族后代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她踏着阴暗而逼仄、吱吱作响的小楼梯找到闹市一隅那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再叩开那扇亭子间的小门,&ldo;豁然洞开中的邵先生,简直是位历史老人了&rdo;。这个在流行歌曲中长大的年轻人,惊异于老人能以如此超然和淡泊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家族的变迁。上述采访中,不时有学生进来找老先生补习英语。

或许是故事结局的过于凄惨让cele神情落寞了,告别时,过意不去的老先生这样安慰她:&ldo;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只要心不死,他就没有失败。况且,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嘛,邵家和盛家的风水,大概已转到别人家去了。人家说富不过三代,邵、盛两家到了我们这一代的上半辈子,已富了四代了,严格来说已富了五代人了。到了我们这一代,大概该吃点苦头了吧。所谓便宜不可以占尽……&rdo;

两种生活:一个现代&ldo;文青&rdo;的经济和爱情生活,以柔石为例

现代&ldo;文青&rdo;的经济和爱情生活,以柔石为例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笔名有金桥、赵横、刘志清等。

1902年9月28日出生于宁海城西。&ldo;五四&rdo;运动和&ldo;一师学潮&rdo;给柔石以深刻影响,后参加省立第一师范的进步文学团体&ldo;晨光社&rdo;,走上文学之路。1925年元旦,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同年2月,赴北京大学旁听,专修哲学、英文,兼听鲁迅所授之《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第二年因经济拮据而离京南归,为职业奔波于沪、杭、甬之间。是年北京发生&ldo;三&iddot;一八&rdo;惨案,甚为震怒,作散文《诅咒》及小说《旧时代之死》以抒愤。1927年执教宁海中学期间,自编《国语讲义》及《中国文学史略》授课。翌年6月间离乡去沪。

在上海,经王方仁介绍结识鲁迅,创作益勤奋,先后出版《三姐妹》、《旧时代之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并翻译苏联及北欧文学。是年冬,在鲁迅领导下创立朝花社,发行《朝华旬刊》、《艺苑朝花》诸刊物。1929年初受鲁迅委托,接编《语丝》。翌年2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ldo;左联&rdo;机关刊物《萌芽》。5月,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以&ldo;左联&rdo;代表身份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牺牲。

两种生活:一个现代&ldo;文青&rdo;的经济和爱情生活,以柔石为例

一个左翼自由撰稿人的经济生活(1)

他的父亲起先是个农民,他的母亲,是宁海县城一家小豆腐店老板的女儿,到这个叫福的男孩出生的第二年,他父亲在城里西大街的市门头一间租来的屋里开起了一家贩卖海鲜的咸货店。店号&ldo;赵源泉&rdo;,显然寄托了把这个小店视为赵家日后经济生活来源的期望。这种江南县城小商人家庭式的拮据、勤俭与操劳,以后将一直是这个男孩成长、生活的经济背景。那是新世纪的最初几个年头,天朝正背负着巨额的赔款趔趄前行。在这个古称&ldo;缑城&rdo;的浙东小城,一个叫王锡桐的乡村秀才带领愤怒的农民烧掉了传教士的天主教堂。一把火的后面又是13万两白银的赔款,这给本就年成歉收的萧条日子又降了一道寒霜。但恰逢这个男孩出生的那年(1902年,时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年景还算不错。那时他们租住在城里西方祠前一个华姓人家的房子里,站在华家大门前望去,稻田一片金黄,男孩的外婆不禁喊道:呵,好个熟年儿,一个上好的熟年儿!他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属虎的男孩出生时的吉兆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4月是个残忍的月份。当呼啸着南下的寒流驱跑了前几日还酒浆一样流淌的春阳,天地又回复了隆冬时的萧瑟。2002年4月,我来看他,双脚沾满泥泞。站在许广平题写的故居门前,放得很轻的脚步还是惊飞了庭院里觅食的一群小鸟,扑喇喇地飞上屋顶。其实也只是来看他出生并度过人生初年的那几间屋子。看了他的房间,他的床,他用过的桌子椅子和识字课本,我很快就出来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山城里走。一只黑狗不紧不慢地跟着我。就这样来到了那条沿城而过的大溪边上。雨后的溪水奔涌得浑浊而激情,看着灰色的天空下挤在一处的闾里人家,忽然想起电影《早春二月》里,孙道临演的萧涧秋来到芙蓉镇,也是这样的天气。溪水打湿了脚,这情景让我很不相干地想到鲁迅当年说《二月》时的话,&ldo;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岗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rdo;。回去的时候,大巴又经过了那几间上午造访过的屋子,小桥边,一个瘦小的老妇人向我们招着手。风很大,她一直目送着我们。她的头发是秋后经了雨水的稻草那样的一种苍然的白。同车有人说,她就是柔石的女儿。她?女儿?有一瞬间,我怎么也无法把这个老妇和印象中那个还不脱稚气的青年联系起来。是的,死者是不会老的,时光的箭矢再也不能穿过他,在时间的河床里他是永远的三十岁。而那个看起来像他祖母一样老的他的女儿,还记得年轻的父亲的音容和笑貌吗?那一刻忽然心里钝钝的撞了一下,为这个家族的故事,也为流动的时间和停滞的时间在这样一种情势下的相遇。我忽然感觉到了他,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气息。这种气息,在我走进那幢百年老屋时并没有如预想中的出现。它的出现,全然因为那个站在风口在我的视野里变得越来越小的老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