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诸葛亮不在,他们好好的拿了诸葛亮逗乐了一番。
到了午时几个人就在房间里一起吃了饭。
陈震来刘备这里并不多久,但也已经跟着他们一起开始学着吃三次正餐。
毕竟新来的人要殷勤一点,跟着老大多见见面,自然不能老大已经起来工作了,他还呼呼大睡。
现在刘备这里的人基本上都开始进行一日三餐。
他们也觉得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有天壤之别,吃的饱了,吃的好了,干活也有劲儿,每日里处理政务的时间比过去要延长两个时辰。
这样一来,也算弥补了刘备这里底子太薄,人手不足的缺陷。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富裕点的百姓也都跟着上面一起学习一天三顿。
即便是穷一些的,也多早起来一会儿,稍稍吃上半碗饭,垫垫肚子。
而这边的百姓刚刚都是分了田地,已经收了两季粮食,如今已经是夏末秋初,两季稻已经收获。
虽然许多耕地都是刚刚开垦的,还不算非常的肥沃,但是在诸葛亮、董良等人的带领下,将分地分的透彻。百姓们的地都不少,恰好是他们劳动力所能工作的极限。
在精耕细作,改良农具,改良种植方法,官府给予牲畜和工具的补助,又有大批从山上下来的百越百姓与汉民相互合作。
两季收获下来,家家户户粮仓堆满,所有的百姓都觉得好日子已经到来。
对于山民,虽然下山的头一年,收获要交出来一些,工作也要更累一些。
但是他们在汉民的指导之下学习着耕种的方法,而山下也有官府带着百姓们一起建造的房屋。
生活的安稳和安全远胜于山上。
等到明年,百越和蛮民就可以过上和汉民一样的生活。
而百姓们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早晨起的更早一些,晚上睡得更晚一些。
在他们处理完田里的工作之时,在自家的小院可以做一些手工,卖给官府,获得一些钱币。
正如王淳的父亲一样,闲暇之余,跟随着官府学习木工。
学了技术,去了造船厂打工。
而刘备这边,因为不缺铜矿,铸造了许多足额的五铢钱。
但是他们并不胡乱的进行发行,在董良、诸葛亮、糜竺三人共同的监管下,这些钱币的购买力非常不错。
同时,董良积极的推动豫章与荆州的交易。
很多时候甚至愿意溢价,用钱币去购买物资。
而物资运回来之后再平价转给百姓。
由官府补上中间的差价。
这样的手段自然不能长久,但是对于目前刘备这边铜矿多而物资少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临时措施。
金钱虽然非常重要,但毕竟钱还是钱,不能吃,不能喝。
而生产力又是有限的,天下的物资都是有一定数量的,你这边多一点,其他的地方就少一点。
能用钱将物资买到,让自己治理的地方保持健康的运营对于势力成长期的刘备来说,是不亏的。
同时,董良这边的学校里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官吏。
又通过科举从底层选拔了大量的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