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与高力士听罢,早已惊呆当场。
这叫什么?
这叫趁火打劫。
明皇看看高力士:&ldo;力士,随朕来。&rdo;二人舍了使者,到僻静处,李隆基几欲跌倒,亏高力士扶住,明皇噙泪道:&ldo;他日贼破长安,朕身为天子,西逃益州,独留李亨于险地,固然不对,但纲常人伦岂可废?朕并无退位诏书,太子却妄称天子,此与谋反何异?与安禄山何异?&rdo;
高力士眉头紧锁,即便机巧如他,此刻也半个字也讲不出。
顿一顿,明皇继续道:&ldo;昔日高祖立国时,暂为唐王,便曾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而炀帝并无退位之说,今李亨效高祖故事,此为反也,如何是好?如何是好?&rdo;
高力士脑袋瞬间如硬盘般转了7200转,道:&ldo;不知陛下有何良策?若无良策,何苦自寻烦恼?川兵不能战,而此刻天下汹汹,那安禄山之兵,乃往日之幽州军,由名将张守珪亲自带出,天下无敌,能与贼军一战者,唯朔方军也,今朔方军拥太子即位,无论怎样,也还算是大唐衣钵,陛下切不可自相残杀,使贼人相乘,何况陛下年事已高,不能戎马,而贼难平,太子行天子事代陛下劳顿,未必是坏事。&rdo;
听高力士此番话,明皇心略宽了一宽,但仍切齿道:&ldo;什么代我劳顿,什么不可一日无君,这都是朔方那班悍将干的好事,以为我不知?那班人马随李亨打仗,见朕逃到益州,一来心中不平,二来恐日后胜了,太子不是天子,不能封王拜相,讨不到封妻荫子的赏格,便索性逼亨儿登基,这叫趁乱夺位!&rdo;
高力士道:&ldo;即便如此,陛下也不可动怒,请速回殿上,以免使者生疑。&rdo;
主仆二人回到大殿,明皇早已改了一付欢颜,对使者道:&ldo;吾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不忘忠孝,吾尚何忧?吾祝皇儿早日讨贼成功,收复两京,以告太庙。&rdo;
使者垂首:&ldo;谢上皇!&rdo;
高力士在旁却道:&ldo;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陛下怎言&lso;何忧&rso;?臣不敢闻!&rdo;
明皇立时垂泪:&ldo;全赖吾儿!&rdo;
使者看了个清楚,心中明白,再三叩谢隆恩之后,回朔方军中报信去了,自此唐明皇顺利下课,唐肃宗李亨为政,高力士也随着李隆基退位而走下神坛。
江山代有阉人出,各掌实权好几年,远在甘肃灵武的李亨当了皇帝后才发现,身边无人可信,安禄山造反令皇家威信大失,如今禁军、大臣、宗室,全部被李隆基带到四川去了,李亨身边除了驻守灵武的边防军之外,再无他人,而这些人就如李隆基预料的那样,无不想着升官发财,他这个皇帝,完全是被利用的,那些个兵将明着尊他为帝,实则并不真的看好他,只是拿他当个升官的台阶罢了,李亨根本指挥不动这些朔方人马,能指望谁呢?他转过头来四外打量,发现只有一路人和他最为亲近,那就是宦官。
唐代的情况和东汉不同,东汉中后期虽然国政混乱,但统一的形势并未改变,也没有大规模的兵戈四起,而唐代走到中期,就已经四处冒烟了,所以东汉的宦官虽然跋扈,但还是得看皇帝脸色行事,因为兵戈未能直接威胁到帝位,皇帝还在,体制还在,他们也不得不按照规则行事,而唐代宦官却不同,两京都丢了,皇帝都跑了,天下称帝者比比皆是,朝纲尽废,想掌权,全赖兵强将勇,李亨为此还建立了自己的禁军,以图自保,同时基于对所有人的不信任,效仿李隆基,用宦官掌兵,他为什么不亲自掌兵呢?
因为他没有那个能力。
这李亨,是个温室里的花朵,他这辈子,只图个乐儿,不想花精力去治国,由于他不是武惠妃所生,所以年轻时经常担惊受怕,怕被武惠妃进谗言废了,武惠妃死了,他又怕李林甫害他,李林甫死了,他又怕杨国忠害他,怕了一辈子,这辈子除了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之外,他什么也没学会,因为他不敢学,怕学强了,害他的人更多,此人本想逆来顺受的做个太平国君,谁知大乱骤降,反倒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太可怕了,对一个极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又不得不承担的人来说,赶紧将这一摊子事儿交出去,就是最好的办法,交给谁呢?
自然是唯一能取得他信任的宦官。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宦官专权的必然条件有:
1、皇权受到了来自权臣的威胁;
2、皇帝比较懒,对执政的兴趣不大,又不愿放弃政权;
3、皇帝年纪小,且非太后亲生,并不懂如何执政;
4、皇权和兵权没有分离。
历史告诉我们,这四个条件中的&ldo;1、2、4&rdo;或者&ldo;1、3、4&rdo;合在一起,定会引起宫廷斗争,又必会出现宦官专权,李亨的情况,就属于&ldo;1、2、4&rdo;组合,他虽然指挥不动朔方军,但他有自己的禁军,宦官,就是禁军的领头人。
二十年前,有一名小宦官名叫李静忠,在宫中养马为奴,无人看重,当此阉四十余岁时,也还是个弼马温一类的货色,如果照此下去,他一辈子也就是个养马的,唯一不同的是,二十余年的经验使他的养马技术飙升,他养的马越来越壮,于是,他被推荐给当时的太子李亨,负责东宫的马厩,没什么新鲜的,除了养马,还是养马,但安史之乱来了,这场大乱摧毁了一切上层建筑,连原有宦官格局也被打破了,当李亨被责令领兵抗敌时,这名叫李静忠的宦官敏锐的感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产生,这场大乱对他来讲,也许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