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演员表 > 第32章(第1页)

第32章(第1页)

与这种思想领域僵化浑沌、令人窒息的状况相对应,明代中期在&ldo;弘治中兴&rdo;后,由政治腐朽引发的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明孝宗朱祐樘是明代历史上声誉颇佳的一位帝王,他在位18年,史称&ldo;弘治中兴&rdo;。他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正统、成化以来宦官权力膨胀的势头,广开言路,励精图治,明显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大明王朝在开国百余年后出现了&ldo;朝序清宁、民物康阜&rdo;的安定局面。这种政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明孝宗由此赢得了诸多赞誉之词,后人甚至将他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病故,15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他就是明武宗。因年号为正德,故又称为正德皇帝。这位正德皇帝的所作所为与乃父相比,有霄壤之别。他不仅将孝宗时期种种兴革的举措废止殆尽,而且醉心逸乐,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成积重难返、尾大不掉之势。当时京师民谣云:&ldo;一为坐皇帝,一为立皇帝。&rdo;坐皇帝即为高坐于金銮殿上的明武宗,而立皇帝就是指当朝大太监刘瑾。武宗即位不久,深受宠信的刘瑾即驱走朝中老臣,开始独揽大权,威福任情。朝中大臣惧怕他的权势,谒见时相率跪拜。刘瑾操纵的特务组织&ldo;厂卫&rdo;人员更是骄横跋扈,妄行无忌。另外,刘瑾还利用各种名目搜刮民财,大兴土木,天下黎民怨气冲天,一次又一次的地方性农民暴动接连发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内讧局面。面对这种&ldo;山雨欲来风满楼&rdo;的状况,稍为清醒的士大夫们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忧虑之中,内心充满了危机感。他们中的一些人殚精竭虑地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出路,王守仁就是其中声名卓著的一位。

王守仁曾惊叹道:&ldo;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rdo;显然,他把当时危机四伏的明王朝比喻为行将就木、病入膏肓之人。他认为,王朝政治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天下士风的萎靡不振与学术思想领域的浑浑噩噩。他明确指出:&ldo;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rdo;那些日日空谈程朱之学的士大夫其实并不了解学术之真谛,因此欲求天下之治,必先在思想领域上正本清源,抛开陈腐的程朱之学,创建起符合时代需要的崭新之思想体系。为此,王守仁进行了成功的探索,&ldo;阳明心学&rdo;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针对朱熹有关&ldo;天理&rdo;亘古不变的观点,王守仁强调&ldo;心外无理&rdo;、&ldo;心之本体无所不该&rdo;。他主张万物之理与吾心具有同一性,不可截然分开。研究者常常根据这些言论,轻易地将他的主张划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这不免过于简单化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ldo;天理&rdo;并非单指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而更主要的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为核心,即所谓&ldo;礼字即理字&rdo;。&ldo;存天理,去人欲&rdo;就是要人人恪守封建道德伦常,不能以己意去辨别与认识。王守仁提出&ldo;心外无理&rdo;,就是将&ldo;心&rdo;即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加以强调。任何理念必须由人主观去思考探索,才能真正被理解与接受,没有经过主观认知的&ldo;天理&rdo;只是僵死而空洞之物。这种&ldo;心&rdo;与&ldo;理&rdo;不可分割的观点可谓当头棒喝,对瓦解程朱理论体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然而,各人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对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于是王守仁又提出&ldo;致良知&rdo;的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他解释道:&ldo;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rdo;这乍一听起来,似乎有浓厚的先验主义的味道,其实这种观点,首先是承认了个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具备评判分析、独立掌握&ldo;天理&rdo;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一主观条件,便可以掌握与拥有&ldo;天理&rdo;。王守仁进一步阐述:&ldo;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rdo;可见,王守仁&ldo;心学&rdo;创立的本身就是创建在对程朱理学的否认之上,强调在对&ldo;天理&rdo;的认识与掌握上人人平等,这无疑是一缕振奋人心的解放思想的春风,因而引起当时学者们的强烈反响。其影响极为深远,王守仁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明代中期以后,&ldo;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rdo;。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评价道:&ldo;正(德)、嘉(靖)以后,天下尊王子(即王守仁)也,甚于尊孔子。&rdo;

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ldo;知行合一&rdo;的学说。朱熹主张&ldo;知先行后&rdo;,后世士大夫阶层却逐渐形成知而不行的风气,这在明代中叶以后更是具有代表性。王守仁曾批评道:&ldo;近世学者将&lso;认知&rso;与&lso;行事&rso;分成两码事,强调必须首先弄清欲行之事,然后才能付诸实施,结果导致终生一事不行。&rdo;&ldo;学者不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牵制纠缠于言语的论辩之间,只能走向空洞虚无的迷途。&rdo;因此,王守仁提倡&ldo;知行合一&rdo;,呼吁他的&ldo;同志&rdo;着手解决面前的社会问题。这才是王守仁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最终落脚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