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被罢官后,回到家乡琼山闲居了十六年。万历十三年(1583),他七十二岁,被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一到任就改革弊政,废除一些衙门向街道商户索取物品的陋规,用严刑制止官吏的贪污。不久,海瑞又迁升为南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在南京任上仅两年多,就于万历十五年十月病逝。海瑞死后,其下属佥都御史王用汲料理丧事,看到海瑞全部家当只有俸银十多两,绫、绸、葛各一匹,所用帏帐十分破旧,清苦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声来。消息传出,南京百姓为之罢市,丧船过江,两岸站满了穿白衣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注释1《明嘉靖实录》卷二三。
2《明史》卷二一○《王宗茂传》。
3伍志萃:《村居漫录》卷一。
4《禀鄢都院揭帖》,《海瑞集》上册第168页。中华书局版。
5《兴革条例》,《海瑞集》上册第117页。中华书局版。
6见《海瑞集》上册第217-222页。
7《启谭次川侍郎》,《海瑞集》下册,第423页。
8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四。
9李贽:《太子少保海忠介公传》,《海瑞集》下册,第547页。
张居正改革十六世纪后半叶,日趋衰败的明王朝一度出现政治比较清明、国家转向富强的局面。在这场振弊起衰的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宰辅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古称南郡,今属湖北省)人。他童年时,家道小康,所以他说:&ldo;正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rdo;1但他从小&ldo;颖敏绝伦&rdo;,胸有大志,加上他的孜孜不倦,因此学业进展很快。他十二岁时补荆州府学员2。第二年,他到湖广首府武昌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磷接见居正,&ldo;许以国士,呼为小友&rdo;3。但为了砥砺张居正为大器,虽然文章出众,并未录取。
嘉靖十九年(1540),张居正十六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顾磷解犀带相赠。居正二十岁赴京会试失利,二十三岁再试成功,中二甲进士,改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庶吉士是在翰林院学习的后备官员,人们目之为&ldo;储相&rdo;,即后备宰相。庶吉士读书翰林院,有条件阅读外面难得见到的文献典籍。一般的庶吉士多在文词上下功夫,张居正慨然以天为己任,每日认真地研究国家的典章制度,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讨治国的大计。后来他在《翰林院读书说》一文中写道:&ldo;道不兼乎经济(经国济民),不可以利用,为学应该&lso;敦本务实&rso;。&rdo;三年后,他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张居正任裕王朱载重(古厚字)的日讲官,也就是裕王的老师,后升任侍讲学士,领翰林院事。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嘉靖帝病死,裕王即位,是为穆宗。隆庆元年(1567)正月,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擢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二月,又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大政。他入阁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和当时的首辅徐阶共同起草世宗的遗诏,在遗诏中&ldo;尽反时政之不便者&rdo;4,纠正了嘉靖时期的诸多弊政,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
明朝中期,早已度过了它的&ldo;黄金时代&rdo;,而呈现出一派式微的景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丛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边患丛生,险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鞑靼逞威。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张居正在入阁的第二年,就呈上洋洋几千言的《陈六事疏》5,提出了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切中时弊。但穆宗毕竟不是英明之主,加上首辅李春芳宽和老成,不求兴革,但求朝廷安宁。张居正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行。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由于明朝武备不修,鞑靼的俺答汗率众越过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嘉靖帝和首辅严嵩、统帅仇鸾束手无策,听任俺答大掠三日后回归塞外,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ldo;庚戌之变&rdo;。此后,俺答曾几次主动提出通贡互市,都为嘉靖帝拒绝,但又无力制止俺答南下,致使长城沿线地区人民深受祸难。面对鞑靼贵族的骚扰,张居正力主抵抗。隆庆时,在张居正的建议下,明政府调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主持蓟辽防务,命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创造了马、步、车相结合的战法,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防线上加修了&ldo;敌台&rdo;三千余座6,作为侦候守御之所。张居正对于戚继光等人的活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ldo;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rdo;7。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明政府多次击退鞑靼贵族的进攻。隆庆五年(1571),明朝政府在兵部尚书王崇古的建议下,接受鞑靼的臣服,奉行了与蒙古俺答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此事得到张居正的极力支持。张居正认为:通贡后,朝廷给俺答所部的抚赏不过万余银两,而节省军费百余万,这样做不仅能使长城地区人民生命得以&ldo;全活&rdo;,北方的农业生产免于战争的破坏,更可以借此兴修屯田,加强边备。从此以后,约有二三十年间,北边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