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考察对水道源流十分关注。除了大量记述水道源流之外,他还纠正了前人文献中记载的某些错误。如《禹贡》说&ldo;岷山导江&rdo;,他经过考察,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他晚年着有《江源考》,作出了&ldo;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rdo;的结论。除长江水系外,徐霞客对水道的考察还包括黄河水系、珠江(主要是西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水系、天台山水系等。他的考察工作涉及到河流的流域范围、河流的大小、河水的流速、河水的含沙量、流水量的变化、河水水质、分水岭、伏流、地形与水文的关系、河床的地区差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外,他对湖泊、沼泽、泉水都有考察与记录。
除了对地形地貌的考察外,徐霞客的旅行还包括了对生物资源的考察。《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的粮食、蔬菜以外的植物达150多种,尤以云南省所见为多(计60余种)。他观察和描写植物形态,采集各种植物标本,注意植被状况。他还注重植物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海拔、纬度、温度、风、地形诸因素对植物分布、植物生态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在注重对自然地理进行考察和记述外,也注意考察人文地理。作者注意到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观察人们进行改造、利用地理环境的各种活动,记录了手工业、矿业开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城镇村落的分布和兴衰变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风俗等方面的情况。他的这些记述,对于我们了解明代经济、历史地理的状况,都有极大的帮助。
以日记体裁写下的《徐霞客游记》,不仅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景观,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先进的地理思想,也反映出作者掌握的先进的地理学方法。他博览群书,遍及古代舆地山经志,而又不满足于书本所见,于是他通过实地的考察来印证书本知识,并纠正舆地史籍承袭附会的各种错误。通过实地的勘察,他忠实地描述记载某一地域的各种地理现象,并且既有文字优美的形象描绘,又有定量化的数字描述。他的考察研究活动还注重分析比较,通过比较,找出被考察研究对象间的异同点,加以归纳总结。另外,他以采集标本(包括岩石标本与植物标本)的做法补记叙之不足。《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地理学著作,也可看作一部文学作品来读。他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让人觉得美不胜收。他写山地、流水、气候、山林、植被、洞穴、阳光、月色,各种风景明艳如画。他对社会生活、各地风俗的描写也生动细致。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曾说《徐霞客游记》具有&ldo;真、大、奇&rdo;的特点5。所谓真,就是指真实,也就是&ldo;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然未尝有怪迂侈大之语,欺人以所不知&rdo;6。所谓大,是指&ldo;游记之伙&rdo;,篇幅上&ldo;遂莫过于斯篇&rdo;7。所谓奇,是说&ldo;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故其状山也,峰峦起伏,隐跃毫端;其状水也,源流曲折,轩腾纸上;其记遐陬僻壤,则计里分疆,了如指掌;其记空谷穷岩,则奇踪胜迹,灿若列星。凡在编者,无不搜奇抉怪,吐韵标新,自成一家言&rdo;8。
崇祯十三年(1640)初,徐霞客脚病严重,已无法继续旅行。他曾想由云南继续去缅甸,这时则不得不放弃原计划,中断旅行,在丽江纳西族土司木生白的资助下辗转还乡。虽是万里长行,他也没舍得丢下采集来的那些标本。友人陈函辉说他&ldo;既归,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娑相对,不问家事&rdo;。《梧腾徐氏宗谱》中也说:晚年&ldo;先生病足息游,憩榻上,日陈滇中所携大理石、奇树虬根等于前&rdo;。次年,徐霞客去世。
在我国历史上,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条件下,没有任何政治、宗教的企图,而纯粹以地理考察为目的,不追求名利,毕生从事旅游,徐霞客亘古第一人。他足迹遍于今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九个省区,在交通不甚便利的当时,实属难能可贵。他考察范围如此之大,古今少有。他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的《徐霞客游记》不愧是我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注释1234《梧塍徐氏宗谱》,第1184页。
5钱谦益《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6潘耒《徐霞客游记序文》。
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8奚又博《徐霞客游记序》。
宋应星与明代科技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出身书香世家。曾祖宋景是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朝中期的重臣。祖父早逝,父亲不甚得志,家境逐渐地萧条了。
宋应星幼年颖悟,&ldo;数岁能韵语,及操制艺,矫拔惊长老&rdo;1。又有过目成诵的本领,自幼很受师长喜爱。&ldo;稍长即肄力十三经传,于关闽濂洛书,无不抉其精液脉胳之所存。故自周、秦、汉、唐及龙门、《左》、《国》,下至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又能排宕渊邃以出之&rdo;2。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长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名列第三,应升列第六,时冬称&ldo;奉新二宋&rdo;。此后屡试不第,终于断绝仕进之想。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江西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十一年(1638),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三年辞官回乡。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风阳府毫州知州,次年辞官回奉新。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南明时,曾荐授宋应星官职,均推辞不就任。入清后拒不出仕,隐居读书课子,约于康熙(1662-1722)初年去世,年近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