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三国三十六计免费观看全集 > 第144章(第1页)

第144章(第1页)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ldo;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rdo;姜维说:&ldo;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rdo;正说:&ldo;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rdo;姜维大喜,道谢说:&ldo;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rdo;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评析]

&ldo;三十六计走为上&rdo;,这个智谋故事的核心在于一个&ldo;避&rdo;字,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乃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担曲。&ldo;走&rdo;或&ldo;不走&rdo;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ldo;走&rdo;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

走为上之例说‐‐申屠蟠逃避议政

申屠蟠生于汉代末年。当时游士汝南范滂等人非议朝政,随之,公卿以下的官,都折断符节辞职,太学院里学生争相仿效议政的时风,认为文学将兴起,文人将被重用,申屠蟠偏偏叹息道:&ldo;从前战国时代,文人在一起议政,各国国王争相作扫除异己的先驱,最终有了焚书坑儒的大祸,今天看来也要有祸了。&rdo;于是销声匿迹,躲到梁山、砀山之间,以树做房屋,一切都自己动手干。

过了两年,范滂等人果然因&ldo;诽讪朝廷&rdo;而惹祸,有的被处死,有的受刑,只有申屠蟠保全了性命。

走为上之例说‐‐伯颜自留后路

元代时有人告乃颜想要谋反,皇帝下诏令伯颜去侦察他的情况。伯颜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就做了精心的准备。伯颜发现如果要平安回来,逃回来时的交通是一个关键。于是,伯颜就带上许多皮袍进入乃颜所管辖的地区。到了乃颜控制的地区以后,每到一个驿站,伯颜就把这些皮袍送给管驿站的官员,一路上交了不少朋友。

乃颜反心已决,对伯颜的来意也有所了解,他设下一个计谋,准备除掉伯颜。伯颜到了乃颜处,乃颜为他设宴,打算在宴会中把他抓起来。伯颜发现事态不妙,同他的随从快步逃了出来,分三条道逃走,管理驿站的官员因为得了他皮袍,便争着把健壮的快马献给他,于是他便逃脱了。

走为上之例说‐‐万二听诗知势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县有个人叫万二,是元朝的遗民,他在郡内是数一数二的富豪。有人从京城回来,万二问他京城有什么见闻。那人回答:&ldo;皇帝最近作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rdo;万二叹道:&ldo;不好的兆头已出现了。&rdo;他分析是皇帝对江南富豪拥有的财富有了担心,有可能对江南的富户采取行动,剥夺他们的家财。

万二马上安排出去避祸,他把家财委托几个能干的家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巨船载妻子儿女泛水漫游,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带去了。果然,明太祖对江南富豪采取了严厉的敛财政策,不到两年,江南财主陆续破产,独有万二避祸在外,躲过一劫,后来家业兴旺。

走为上之例说‐‐刘伯温功成身退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亟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