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在朱元璋灵前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文帝。至于怎么有名我们稍后再讲。先把老朱的丧事操办完。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手缔建了大明王朝,他的葬礼规格极其隆重。可是唯有一点,朱元璋留有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都老实呆在自己的封地,谁也别来南京。
这也是朱元璋为了保障朱允炆能顺利登上皇位而做出的决定。
朱元璋这辈子真是操碎了心。
朱棣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心中五味杂陈,悲伤之余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
秦王死于1395年,晋王死于今年3月。
如今我相当于大行皇帝的长子,而且也是最有能力最有实力的藩王,对新君的威胁最大,朱允炆肯定会把自己看做眼中钉,肉中刺。
我相信朱允炆不久后就会动手削藩,起兵反抗是一定的了,可是怎么才能师出有名呢?这一点朱棣一直没想明白。虽说他知道自己此次造反被称为“靖难之变”,可是实在缺乏理论依据。
正在朱棣愁眉苦脸之际,道衍和尚来到了王府。朱棣见是道衍,心中暗喜。怎么把他给忘了?别人或许不行,可是他一定会给我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燕王殿下节哀。阿弥陀佛!”
朱棣心中感到可笑。与道衍和尚认识十几年,如今还是第一次听他口宣佛号。
这是朱棣见过的最不认真礼佛的和尚,每天想的都是打打杀杀。
“大师,如今父皇一死,有人就会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如之奈何?”
“殿下可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南京皇宫初次见面的时候我说的话么?”
朱棣如何能不记得,当初要不是道衍说送给他一顶白帽子,他如何能选择道衍。
“当然记得。”
“如今时机终于成熟了,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造反了。”
“大和尚你可莫欺我年少无知,造反还有名正言顺的?”
道衍屡有惊人之语,可刚才这句话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太祖皇帝曾经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多的制度,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大明江山永固。比方说此次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我相信以后每当有国君新丧,必不允许藩王进京。”
“我估计新君很快就会实行削藩,而殿下必定首当其冲。到那个时候殿下就需要一个起兵的理由。而太祖皇帝早就为殿下想好了。
《祖训》有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你看是不是太祖皇帝早就为殿下想好了?殿下此次起兵就可以以这个为借口。”
朱棣恍然大悟。清君侧是最好的借口。
困扰朱棣多时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朱棣现在隐隐希望朱允炆能早日向他挥出屠刀,这样他也可以不用受这份煎熬。
“太祖皇帝驾崩太过突然,仓促之间恐怕没有时间准备起事用的东西,我想将三个儿子送到京城,以此来麻痹新君,大师以为如何?”
“殿下高明,这是如今唯一可行之计。可是也太过凶险,万一世子被扣,恐怕有些得不偿失。”
“我素知我这个侄子平时以仁义著称,他为了自己的名声,我想他不至于为难我的三个儿子。”
“可是如果把世子扣下,再逼殿下削藩,到那个时候殿下不得不返,恐怕世子有性命之虞。”
“现在想不了那么许多了。如果不能争取时间,到时候大家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