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所建政权被攻破后,虞世南归唐,被任用为秦王府参军,不久,授弘文馆学士,转任记室,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秦王为太子后,升任他为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后,仍兼弘文馆学士,为著作郎。虞世南以年老,数次请还,太宗不许,升迁为太子右庶子,推辞不去任职,转秘书省少监。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次年,爵位晋升至县公。太宗器重虞世南学识的广博,当处理完政事后,如果还有空暇的时间,便同他共观经史,互相讨论。他虽是一个体弱多病温文儒雅的文人,但是秉性刚正不阿,每当太宗向他询问时事,或同他对古代帝王的得失进行评议时,他都能直言敢谏,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对时政有利的好的意见。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地区山崩,大蛇在各地出没,山东和长江、淮河流域相继发生水灾,太宗感到忧虑不安,便询问虞世南有什么办法。世南举出历史上一些洪水泛滥、山崩地震、大蛇出现的例子,说明深山大泽是龙蛇所居,出现大蛇不足为怪;山崩、洪水等都只不过是自然灾害而已,只要实行德政,&ldo;广播恩惠于天下,修德可以销变&rdo;。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派使者到各地赈济灾民,平反冤狱,从而使人民的疾苦得到了减轻。
宫体诗深受太宗喜好,写了一首命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进谏说:&ldo;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rdo;太宗赐绢五十匹用来作为他的直言进谏之奖励。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的规劝多被接受,史称其&ldo;有犯无隐,多类此也&rdo;。
对于虞世南的直言规谏,唐太宗都非常的重视。&ldo;太宗尝谓侍士曰:&lso;朕固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常常深感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还能有什么值得担忧。&rso;&rdo;&ldo;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rdo;唐人《隋唐嘉话》亦称&ldo;虞世南一人集五善于身&rdo;,不仅在书法、文学方面见长,更重要的是他的直言敢谏,为官清正,为&ldo;贞观之治&rdo;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作用。
虞世南在陈、隋、唐三朝闻达于当世皆因其文学之成就。据《隋唐嘉话》记载:&ldo;太宗将致樱桃于公,称奉则以尊,言赐则以卑,乃问之虞监,曰:&lso;昔梁武帝遗齐巴陵王称饷。&rso;遂从之。太宗常出行,有司请副书以从,上曰:&lso;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rso;&rdo;&ldo;太宗令虞监写烈女传,以装屏风,未及求本,乃暗书之,一字无失。&rdo;
松赞干布像唐卡
虞世南的生平著作,文集三十卷除外,尚有《北堂书钞》。据《大唐新语》所载:&ldo;太宗想要以前代帝王得失为戒。魏征于是派虞世南、萧德言、褚遂良共同查找百家经典的名言,总结五十卷,为《群书理要》。&rdo;可惜他的著作大部分散失。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虞世南因年龄已大并且经常生病,再次向朝廷请还,得到朝廷准许,不久病逝,终年八十一岁。太宗对虞世南的逝世悲痛万分,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下诏,命图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其中就有虞世南在内。他的儿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
虞世南书法渊源于王羲之父子,幼年学书于智永禅师,智永笔法又来自家传,故唐人《云仙杂记》称:&ldo;虞世南的书法冠盖当时,人们都说其中有王羲之的影子。&rdo;宋人《宣和书谱》谓:&ldo;智永的书法源于王羲之,而虞世南又以智永为师。他专心练习,晚年书法与王羲之有相似之处。&rdo;虞世南有许多上佳的作品可以与王羲之相媲美。清人梁《承晋斋积闻录&iddot;名人书法论》也给予虞世南的书法艺术以较高的评价:&ldo;唐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柳公权、徐浩,皆第一等书也。&rdo;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可以说虞世南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虞出自王氏嫡传,欧阳询则从王氏脱体另树风格;欧比虞全面,善长各书体,虞对正行草书尤其专注,较欧严谨;虞书内刚外柔,欧书筋骨外露,各具特色。由于王氏父子的书法深受唐太宗君臣的喜欢,出自王氏嫡传的虞氏自然而然地亦受到较大的重视,因而唐代书法评论家自张怀开始,以虞书外柔内刚,欧书筋骨外露为名。
在书法理论方面虞世南的论述主要有,唐人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中所录《书旨述》,清人冯武编著的《法书正传》中辑录的《虞永兴笔髓》。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后篇。
虞世南书法真迹保存至今的数目并不是很多,其中最受推崇也可信的代表作当为《孔子庙堂碑》,凡三千余字,四十行,碑成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为虞氏晚年作品。他的笔迹内含刚劲,字体狭长;笔势舒展,横平竖直,平和中正。其中写法,无不一过三折;一竖一横,都平直有序;一点一划,也精准到位,如同看到血脉的流动。除《孔子庙堂碑》外,其他尚有《破邪论序》、《昭仁寺碑》、《汝南公主墓志》以及散见于刻贴的《用笔赋》、《大运帖》、《书指述》、《景纬成象》、《演连珠》、《孔有新制帖》、《朝会帖》、《积时帖》、《临乐毅论帖》、《瘦朽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其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真迹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