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高宗终究病情严重。十一月十五日,下诏令李显在洛阳监国,让宰相裴炎、刘景先、郭正一和太子同理朝政,预防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十二月初四,改年号为弘道。高宗想到则天门楼宣布大赦,可是因呼吸困难无法乘马。夜里,高宗召裴炎入宫,授予遗诏,让他辅佐李显。高宗在贞观殿驾崩。他于遗诏中命令太子在他灵柩前即帝位,遇有不能解决的军国大事,请武后帮助解决。
初七,裴炎上奏说太子还没有即帝位,最好不要由他直接颁布诏令,有急需处理的重要事情,希望发布天后的命令由中书省、门下省实施。十一日,唐中宗即帝位,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决定权在她之手。武则天获得了掌管国家的最高权力。
武则天的欲望越来越大,她要公开当女皇。所以在弘道二年(公元684年)二月,武则天找了个借口把继位还不到两个月的中宗废黜了。
中宗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十一日正式登基,在第二年正月初一改年号为嗣圣元年(公元684年),随即把原太子妃韦氏册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从低级官员普州参军破格提升为高级官员豫州刺史。中宗想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又准备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极力反对,中宗非常恼怒,说:&ldo;我将天下交给韦玄贞有什么不可以!难道还吝惜侍中职位!&rdo;裴炎心中惶恐,报告太后,并秘密商定废皇帝的事。二月,太后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和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执行太后命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他下殿。中宗说:&ldo;我犯了什么罪?&rdo;太后说:&ldo;你准备把天下交给韦玄贞,怎么会没有罪!&rdo;便把他幽禁起来。
废掉中宗的第二天,武则天把自己第四子李旦立为皇帝,称为睿宗,那时,李旦还不到二十二岁。可是她把睿宗安置在偏殿,全部国政都由自己决定,睿宗只是一个傀儡。在这之后,武则天常在洛阳宫的紫宸殿中垂下浅紫色的丝帐,临朝听政,独断专行。
这时,她对被流放在外地的李贤放心不下了。因为李贤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她害怕有人打着李贤的旗号起兵造反。为了消除这种可能,于是以检查李贤住宅安全的名义派心腹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前往巴州,暗中令他除掉李贤。三月,丘神到巴州后,将李贤单独关押起来,并把其逼死,年仅三十二岁。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武则天将丘神作为替罪羊,外贬为叠州刺史,还在显福门装模作样举哀哭泣,并将李贤追封为雍王,但是不久,又把丘神调回,恢复原职。
武则天在除掉李贤的时候,他的孩子同遭厄运。他的三个儿子李光顺、李守礼、李守义都被关在宫中,十几年不能走出庭院。李光顺后来被杀,李守义病死,李守礼在长期监禁中时常被毒打。玄宗掌朝时,玄宗弟李范向皇兄报告说:&ldo;守礼能提前知道或晴或雨。&rdo;玄宗非常奇怪,召他来问。李守礼答:&ldo;因为脊背被打得斑痕累累,要是下雨,臣脊背沉闷,要是晴天,就轻松,所以能预知晴雨。&rdo;说着眼泪沾湿了衣襟,玄宗也潸然泪下。
对废弃的中宗,武则天担心他留在都城对自己不利,于是在五月将他迁徙到均州,囚禁在原来李泰从前居住的府第。没过多久,又转移到房陵囚禁。幸好李显才能平庸又缺乏政治影响,才得以保全性命。
当亲生儿子妨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时,武则天残酷地毒死长子李弘,逼死次子李贤,剥夺了三子李显的帝位,并将他囚禁于外地,立为皇帝的小儿子李旦,实际也是软禁宫中,充当傀儡。这样,她向权力的顶峰又跨进了一大步。
6徐敬业叛乱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唐宗室人人自危,徐敬业、骆宾王等以挽救庐陵王为名起兵扬州。
(1)刘仁轨上疏
武则天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废掉唐中宗后,虽然立四子李旦为睿宗,但不许李旦参与政事,自己独揽朝政,并紧锣密鼓准备改朝换代。为了消除后患,派心腹丘神于三月到巴州逼死废太子李贤,五月将废弃的中宗关押到均州。闰五月,提升侄子武承嗣为宰相。武则天为了证明自己临朝称制符合上天的意思,鼓励各地进献符瑞。八月,嵩阳令樊文献瑞石,她命令把瑞石放在朝堂向百官展示。九月初六,武则天将年号改为光宅,旗帜全部改成金色,八品以下官服由青色改为碧色,东都改名神都,又改尚书省等各政府机构和官员名称。为增强对百官的监察,增设右肃政御史台,专门管理诸州地方官员,而左肃政御史台负责监察京师官员。随后,武承嗣上书,请武则天追封武氏祖先,立武氏七庙,武太后欣然答应。于二十一日追尊五代祖武克己为鲁靖公;高祖武居常为太尉、北平肃恭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尉、太原安成王;父武士为太师、魏定王。又在山西文水东修造武氏五代祠堂。
武则天这些行动充分暴露了她取代唐室的野心,遭到忠于唐室大臣们的反对。刘仁轨对武则天的图谋很早就有所察觉,并提出劝告。那是在武则天废中宗又废中宗皇太孙李重照后,留守长安的刘仁轨就上奏讲述汉吕氏专权的下场。武则天为安抚老臣刘仁轨,专门派遣武承嗣带玺书解释道:自己所以处理政务,是由于睿宗还在守丧期间,不便上朝理政。并说刘仁轨用吕后的史实提醒自己很有意义,还表扬他忠于朝廷。其实这仅仅是武则天在改朝换代准备尚不充分时的缓兵之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