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太后娘娘,草民一定严加管教,让犬子报效朝廷。”
对于丁员外的表态,杨太后点头表示赞许。
杨太后几人不紧不慢地聊着,从丁家生意聊到翔龙府的变化,从百姓无依无靠聊到逐渐安顿下来。
如同唠家常一般。
时间过得很快,天色不早,杨太后和赵昺起身准备离开丁家铺子。
临行之前,杨太后再三嘱咐丁员外一定要多种地,种好地。
粮食、布匹、武器装备这才是乱世之中的硬通货!粮食又是一切的基石,更是一个王朝的命脉,没有粮食什么也做不成。
故而,杨太后才会在粮食问题上再三叮嘱。
一旁的赵昺则想到了后世的种子,真是一言难尽。想到了后世欧美的“Abcd”……
马荬皮的!
还有那一条小鱼,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鱼,一条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
(懂得都懂,不懂勿喷,谢谢。)
说句不好听的,在这个年代哪个男人家有粮食,就能娶到老婆。有了老婆就有了娃娃,有了娃娃还差人口么?有了人口,百万大军都能搞到。
可不是后世,几十岁的带着娃,彩礼十八万八……
不干涉朝政的杨太后并不代表什么事都不管不问,更不代表什么事儿都不知道。
相反历史上的杨太后相貌端庄,知书识礼,气度宽容,有才有德,堪称一代贤后。只不过在那亡国之际,杨太后又能如何?到最后宋朝大势已去,杨太后只能悲愤蹈海而死,时年三十五岁。
“太后放心,草民不仅要种好自留地,还要帮助乡亲们种好分配的田地,给太后娘娘也给官家多打粮食,多存粮食。”
“好好好,如此老身可就放心了。”杨太后一连用了三个好字。
看到自己的母亲开怀大笑,一扫往日的忧愁。赵昺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欢喜得很,对着丁权说道:“丁员外,可否借文房四宝一用?”
听到赵昺打算借笔墨一用,丁权暗道,莫非官家是……一时间,强忍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连忙回话道:“回官家,有,都有。”
宽敞的堂屋里,笔墨纸砚已经准备妥当。赵昺拿起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亲笔写下四个大字:“丁家铺子。”继而,放下毛笔,接过宫人递过来的私玺,盖了上去。
私玺并不是玉玺,这是皇帝的私人印章,用于不属于政务的非正式场合。
私玺据传始于唐明皇,这位风流皇帝独创了一门手艺,在临幸嫔妃们的胳膊上盖上一枚印记,曰:“风月常新。”
当然了,在后世还有更新奇的……不可说,请自行脑补。
赵昺的字写得一般般,甚至还不如宫里的那些小太监们写得好,可以说毫无美感可言,但好歹写得还算工整,不至于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这幅加盖了赵昺私玺的字意味着什么,丁权还是懂的。看着宣纸上赫然出现的“丁家铺子”四个大字,丁权肥胖的身体再次激动地抖动着。
丁权不敢怠慢,连忙跪倒在地千恩万谢,道:“这,这。草民何德何能,官家如此厚爱。草民丁权叩谢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