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斜躺在一块石头上,他从衣兜里翻出最后一支卷烟,舍不得似的放在鼻子下嗅着。他的眼前是灰蒙蒙的天空,一两只叫不上名的鸟,匆匆在天空中掠过。这时他想到了母亲和于英,她们现在干什么呢?也许母亲站在分到的那两亩半地的田头,正为插秧发愁,或许坐在自家院子里在想念远在战场上的儿子……于英呢,她还在为扩红奔忙劳碌吗?连长,连长,花枯了呐。小罗突然喃喃着说。
王铁把目光移向了小罗,小罗比参军前更黑更瘦了,此时,小小的身子缩在那,样子更像个孩子。小罗在刚才出击的时候,咬掉了和自己搂抱在一起的敌人的耳朵。敌人疯了似的&ldo;哇哇&rdo;大叫着。王铁真不愿意看到那种场面,他看到眼前的小罗就想,部队什么时候才能撤出阵地呢?他们没有接到命令前,便要在这里一直坚守下去,哪怕还剩最后一个人。王铁看了眼身边仅剩下的十几个战士,这十几个战士中,又不同程度地都负了伤,这时候,没有人理会自己身上的伤,任那血流着。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也许再有一次反冲锋,便再也回不来了,有谁还去关心自己的伤口呢?
22日,红1、3军团渡过盱江,到达西岸广昌西北地区,当日,西岸的敌人占领了长生桥。
23日,东岸敌人占领了高洲塅。
24日,敌人向广昌以北红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发动了猛攻,先用飞机轮番轰炸,接着是炮兵轰击,敌人摆出了和红军决战的架式。
李德仍在看着地图,他查看着红军退缩的地点,这一防线再被敌人突破,便只剩下弹丸之地的广昌县城了。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不行,就让红军退到城里,和敌人打巷战,到那时,或许自己也要亲自参战,就像当年巴伐利亚巷战一样。
敌人隆隆的炮声经久不断,像一场大雨落在李德的身上,他不由得缩紧了身子。突然他的眼前一暗,一个铁塔似的人立在了他的面前。他先看到了来人的脚,那是一双穿着草鞋的脚,然后看到了那人的腿,灰色的布裤破了几个洞。李德的目光一点点向上移着,他看到了那人手里的枪,一只有力的手握着枪柄,最后看见了那张因愤怒而抽动的脸,还有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李德深吸了口冷气。彭德怀!
彭德怀先说话了:这仗不能再打了,广昌是固守不住的,再这样打下去红军迟早会断送在你的手里!
没等博古翻译,李德就已大概明白了彭德怀说话的内容。
李德在彭德怀面前垂下了头。
27日,盱江东岸,罗炳辉军团长指挥9军团第3师和红5军团第13师一次又一次向敌人发起反击,部队遭到重大伤亡,终于未能阻止住敌人,敌人在下午占领广昌东北的姚排洲、藕塘下一带,与盱江西岸的敌人会合。此时,广昌处于东、北、西三面敌人包围之中。
李德站立不稳,踉跄地来到坑道口,他手扶石壁望着山下的广昌,广昌县城一片烟雾,他顿感口干舌燥,摇晃了几下,差一点摔倒。一个作战参谋扶住了他。他借机向那个作战参谋下达了部队撤离广昌的命令。
王铁接到撤退命令时,他好半晌才反映过来,他想向仅剩7个人的连队下达这一命令,却只张了张嘴,没有声音。他看见那几个,神情麻木的战友向他聚拢过来……
第十回 周恩来密谋西征 毛泽民提心吊胆
广昌失守,不仅使红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根据地也从以往二三十个县的一片被分割成了几小块。中央苏区只剩下了瑞金、于都、会昌等县,中央苏区已到了最后关头。
广昌战役的失利,给李德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他从广昌撤回到瑞金便病了,他躺到瑞金郊外那间独立房子里闭门不出。人们都知道,他的病是心病,能治好他的病的,只有他自己。
此时,压在周恩来身上的担子也不轻。在广昌战役前一直沉默的周恩来,终于在4月30日,红军已撤出广昌两天后,致电博古、朱德、李德:我主力经长期战斗已相当疲劳,有损伤,新兵又多,干部缺损很大,尤其广昌战役后,亟需有把握胜利和极大机动。同时,他还在第40期《红星》社论中指出,严重的形势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短了,在这里,需要我们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性、顽强性,不动摇地执行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一切号召……周恩来在撰文中列举目前最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若干表现时,把&ldo;单纯的防御堡垒主义&rdo;和&ldo;保守主义的分兵把口子&rdo;也列在了其中。
这篇社论旗帜鲜明地是在反&ldo;右&rdo;,而具体内容却隐含着反&ldo;左&rdo;。周恩来清楚,红军的确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下一步红军应该寻找自己的出路了。
广昌战役之后,鄂豫皖省委要求中央派遣军事干部,增强他们那里的力量,经研究决定、派22师师长程子华前往。
在程子华出发前,他们仔细研究了鄂豫皖地区的形势以及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周恩来看来,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不失为打破敌人&ldo;围剿&rdo;的一种好办法。也就是在红四方面军的启发下,周恩来萌生了一方面军在必要时也进行战略大转移。
当他向博古、李德把这一设想提出后,李德和博古也同时认为这是一种在没有办法下的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