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不干了,你这个女人简直无理取闹,既然如此,那我就反了!
虽然比喻不太恰当,但这就是男女思维的差异性。女人可以闹情绪说无数次分手,但男人一旦说了分手,那就是真的离开。
。。。。。。
章怀太子李贤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易容悄悄来到神都洛阳,他来不及感慨,先是以商人身份来到宋府。
“太傅,你突然唤学生过来有何事吗?”
宋真带他来到卧室,认真的看着他:“天气冷了,想给你加件衣服。想不想要?”
“什么?”
宋真没有回答,而是直接打开衣柜,里面露出了一套衮冕。
这是唐朝皇帝用于祭祀及庙宇、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成人冠礼)、纳后(册封皇后)、元日受朝(大年初一上朝)的专用服饰衮冕。
原本还有另一套更高规格的大裘冕,在显庆元年,李治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废改礼令,废大裘冕,统一改穿衮冕。
这套服饰的主要构成颜色是黑、红、青色,并非后世人认知中的黄色龙袍。
黄色龙袍是明清时期盛行的颜色,因为这两个朝代考古出来的龙袍较多,而唐宋时期的龙袍暂时没有挖出来。
实际上黄色龙袍并不是明朝皇帝穿的常服,人家平日里穿的是红色龙袍,黄色那是祭服,只有死后才穿的,结果被清朝皇帝抄了过去。
影视剧组为了省钱定制,同时避免被历史小白杠精“反科普”,于是干脆统一穿黄色。
当然,唐朝天子除了特殊庄重的场合会穿衮冕,平日里最经常穿的常服,是一套上身窄袖、圆领袍衫的赭黄色服装,非常接地气,制式跟臣子们穿的官袍差不多。
玄色(黑)、红色和青色因为染制困难,是最为高贵的颜色。唐天子平时不会穿,怕弄脏了浪费。
最匪夷所思的是,你可能想不到,下班之后的官吏甚至也能穿皇帝一模一样的衣服。
唐朝时期,黄、白色系是使用最广的色彩,因为来源丰富、染制容易,自然而然成为了庶人常用的色彩。
在隋朝时期,“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唯加十三环,以为差异。”
是的,你没看错,在隋朝上早朝,无论官吏,无论皇帝,穿的都是统一黄袍。
到了唐朝之后,唐太宗为了体现官员之间的等级,这才规定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的规矩。
但是唐皇帝依旧穿黄袍,体现的就是一种亲民的态度,百姓穿什么衣服,那他们就穿什么颜色衣服。
《唐六典》记载:“流外、庶人服用黄。”
不过,在唐高宗时期,“洛阳尉着黄衣夜行,为部人所殴”,一个官员穿着黄袍逛街,结果被当做普通平民打了,然后李治就下诏“自此朝参行列,一切不许着黄。”
初衷并不是因为黄色有多高贵,而是太低贱,为了区别官员和百姓的等级差别。
结果被《旧唐书》省略了“禁黄令”的缘由以及适用范围,简单的记录成“始一切不许着黄”,被后世人错误解读,这是黄色推崇为帝王独享之色的开始。
当然,唐帝皇为了与官吏、平民区分,他们穿的黄色是色泽更深的“赤黄赭黄”,这在壁画中可以体现出来。
后来唐朝流行一种说法,杜甫写诗有云:“绵州副使着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从这开始,穿柘黄色衣服就代表了谋反,这才有了宋太祖赵匡胤“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黄袍加身,原本并不是因为黄色是帝王象征,反而是起兵造反的象征。
。。。。。。
李贤看到衣柜中的衮冕,他整个人呆立在原地。
“太傅,你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