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庚生心中一紧,几步跑上前去,一探杨虎鼻息……&ldo;四弟!……&rdo;罗庚生喊了一声之后,喉头似被噎住,再也不知说什么。紧随其后的姚亮与刘怀远已知大事不好,二人将火把举到面前一看,忍不住悲从中来!
&ldo;四弟!你……你怎的这就去了啊!&rdo;二人失声痛哭。
杨虎平日里时常将猎得的猎物与众人分享,与其家附近的军、民们都相交甚好,前来搜寻杨虎的军民聚拢后,见此情形无不悲戚。
姚亮颇有心智,终究要冷静一些。他于悲痛间目光亦籍着火光扫视四周,从老虎、靺鞨中年人的尸身,到靺鞨少年扔弃在杨虎尸体附近的短刀,一直到杨虎身旁地上模糊潦草的几个刻字!
姚亮举起火把伏下身子,定睛一看……&ldo;靺&tis;人杀我!&rdo;姚亮不由得怒目圆睁!
&ldo;四弟,原来竟是靺鞨人下手害你!&rdo;姚亮一声怒喝。罗庚生与刘怀远也注意到了地上的刻字,就在姚亮怒喝之间,罗庚生霍地长身站起,&ldo;四弟,哥哥去杀尽靺鞨人,为你报仇!&rdo;
言罢,罗庚生就要转身下山。悲愤中的刘怀远与姚亮却齐齐伸手拉住大哥,只听姚亮道:&ldo;大哥,使不得!&rdo;
此时搜寻队中的一名边防军将官也上前劝慰道:&ldo;罗大哥,此事鲁莽不得!……我屯垦军民近十万驻扎道衡州,但在我周围却是数十万的靺鞨人,若咱们贸然与靺鞨人起了争端,吃亏的必是咱们啊!&rdo;
姚亮与刘怀远也站起身来,一左一右牢牢拉住罗庚生臂膀。姚亮开口道:&ldo;大哥,此时咱们与靺鞨人之间的局势本就紧张,若贸然寻仇,不但不能寻得真凶为四弟报仇,只怕到时候会有更多的赵人在争端中死于非命!&rdo;
心中知晓三弟所言确有道理,罗庚生重重一顿足,喝道:&ldo;那该如何!&rdo;
姚亮却不回答他,只侧脸对那将官说道:&ldo;黄都尉,劳烦你立即派人下山通知李将军,并请李将军寻几名在部落中说得上话的靺鞨人前来此地!&rdo;
那黄都尉微一思索便明白了姚亮的意思,他在点头答应的同时禁不住暗自赞道:在此悲痛时节竟然能有如此周密的思虑,这姚三可真了不起!
继而,姚亮面向周围的军民,大声说道:&ldo;各位兄弟,请大家暂时不要走近此处,让这里保持原样!……&rdo;转头再对着罗庚生,&ldo;大哥,即便咱们要斩杀那些靺鞨人,也得让他们服罪……先忍忍,且让那些靺鞨人来看看这里的情形。&rdo;
罗庚生明白三弟所言是正确的。如今大赵边疆各处屯垦民众与当地人之间的局势俱都微妙,其间若一个处置不当便可引发大规模的动乱。若己方在此事上毫无避忌地冲动处置,令黑水道动乱,只怕到时候朝廷为了稳定局势,己方也免不了受到责罚……甚至,成为朝廷平稳局势的祭品!
没有白在风旅豹卫军中呆过十年,在豹卫军中受过高级别战略谋划教习的三兄弟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罗庚生与两位兄弟携手退到十步之外,方才在地上坐下。黄都尉亦是一声令下,周围的军民各自在附近找得地方休息,静静等待军方和靺鞨人到来。
第五卷民生民计第三十五章边塞风云(7)
李靖接到了黄都尉遣人自阿万山传下的讯息,他意识到事情重大,便立即请了三位靺鞨部落长老一同来到了杨虎遇难之处。来到现场,不但李靖,就是靺鞨长老对此也是极为震惊!……虽然靺鞨人与屯垦军民历来交往不善,但是如此明目张胆地杀死赵人也算得胆大妄为了。
从现场不难看出,那中年靺鞨人为虎所伤致死,而杨虎也曾与老虎搏斗并多处负伤,但杨虎身上的致命伤却与老虎无关,那道伤口明显是为现场遗留的一把短刀所致。三位靺鞨部落长老从那短刀刀柄刻有的&ldo;布赫&rdo;二字推断,持刀者应该是黑水部布赫家的人。
靺鞨部落长老深知此事的严重性,立即表示愿意配合军方调查此事,李靖对此也极为重视。此时大赵边疆各处屯垦营地俱都出现有屯垦人与土著敌对的现象,武帝已经接连四次向各边防守军传谕,严令边防军各部不可轻易介入民众的争端之中。因此,李靖一边安抚屯垦军民、大力调查此事,一边也将此事件加急传往朝廷。
……
※※※※※※※※※※※※※※※※※※
太子李心武巡察边疆已经返回京师,而随程咬金第五军团驻双城的薛道衡也几乎与其同时回到了京师。
这日,皇宫御书房中,武帝李元霸与太师薛道衡、太子李心武共聚一室。
&ldo;心武,在边疆巡察了一圈有什么感受啊?&rdo;薛道衡笑嘻嘻地问道。
李心武今年已经十五岁了,处事已渐沉稳。他暂未回答薛师之问,只举目望了望其父皇李元霸。
看着儿子询问的目光,李元霸笑道:&ldo;心武,你我父子二人与薛太师一起时,不必太讲究君臣礼仪……薛太师在为父心中就如同父亲一样,而你就是他的孙子,薛太师问你什么就说吧,不必征得我同意!&rdo;
李心武点点头,向笑容满面的薛道衡答道:&ldo;太师,心武此行,深感父皇此番招募民众赴边屯垦实乃及时之举!……那边疆百姓不但贫穷而且独立意识甚强,原本,朝廷的同化政策很好,可是边疆官署人员缺乏,并无力将之贯彻,以致边民因与内地百姓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心生不满,已成边塞隐患。而如今有了大批屯垦赵人赴边疆,必会将大赵之风俗文化在边疆普及,进而同化边民、富裕边疆,最终除却隐患。&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