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解释自己对宇宙的认知,同安达交流心得:
宇宙视角下的生死循环
从宇宙角度看星球的运行是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最终被黑洞吞噬,这体现了一种宏观的、基于宇宙物理规律的生死观。宇宙中的天体都遵循自然规律,有其生命周期。
就像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星球也会经历形成、发展、衰老和毁灭的阶段。这种观点强调了宇宙万物的无常性,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庞大的星球在宇宙的时间尺度和强大的物理力量(如黑洞的引力)面前也有终结的时候。
相对永恒的小范围视角
从小范围角度看相对是永恒的,这是一种相对论的观点。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系统内,比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一段时间内,它的运行轨道、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对于人类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认知范围而言,地球的存在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给了我们一种永恒的错觉。这也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往往只能基于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存在状态。
星球能量与生物繁衍
星球接受恒星能量才有生物繁衍,这是基于生态系统能量基础的认识。以地球为例,太阳的光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生长提供能量,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这种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生物链和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这表明了生物与星球环境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星球所处的能量环境。
生物个体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从生物个体看依旧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生物个体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地摄入物质和能量,如进食获取营养,呼吸摄取氧气,同时也在不断地排出废物和释放能量。
生命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从出生时身体的构建,到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再到死亡后的物质分解回归自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循环的普遍性与主宰论的争议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循环,否则就不会长久,这强调了循环规律的普遍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如水循环、碳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维持了地球生态的平衡。
然而,关于“我们看待星球上的生物,在有能力的时候,就是它们的神,它们的主宰”这一观点是比较有争议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凭借科技等手段对其他生物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比如通过农业养殖、生态改造等。
但这种“主宰”观念也容易导致人类过度自负,忽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所有生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人类应该是生态系统的维护者。
安达笑着说,“军师果然好思路,如此我们在做什么事情,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规则可以由我们来定。也可以由当地原来的定。”
“仙师,还记得上个系统人的觉悟吗?他知道自己不敌,所以主动认输,交出系统,自己还能落得善终!”
安达感慨。“这样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迷一样的存在,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沉迷于自我的设定中。”
刘伯温对这个星球很有兴趣。“不如,我们探查一下这个星球,这个系统人,很会操纵这些小玩意。一旦孕育出灵宠,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危害。”
安达不知道刘伯温担心的是什么,还有能侵蚀灵体的虫子吗?蓝星上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生物个体,当死亡后,都会被细菌病毒分解。换言之,一旦生物失去生命能量,成为这些微生物的食物。
任何强悍的生物,最后都是被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消灭干净。这算是相生相克的典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