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去年,那时的孙权心中已然明了,前太子孙和其实是清白无辜的。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悄然转动。
十一月间,寒风凛冽,孙权前往南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就在这庄重肃穆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病魔缠上了他的身躯。
原本,孙权在病倒之后心心念念着要将孙和召回京城,但这个想法遭到了来自多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全公主,这位深得孙权宠爱的女子,联合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等人,坚决地争辩道:“万万不可让孙和归来!”
他们的言辞犀利而决绝,使得孙权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召回孙和。
此后不久,在各方压力之下,孙权不得不忍痛割爱,废除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册立孙亮为新的储君。
如今,卧病在床的孙权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起身亲自处理繁杂的政务。
而年纪尚幼的太子孙亮,显然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承担治理国家这一重任。
如此一来,究竟谁能够成为孙权放心托付后事的大臣呢?
这个关键问题,瞬间成为了朝堂之上,众臣们热烈议论的焦点话题。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的权衡之后,朝中的众多大臣几乎一致地推荐了诸葛恪。
他们纷纷称赞诸葛恪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且对吴国忠心耿耿,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托孤重臣人选。
一时间,朝堂上下对于诸葛恪的呼声此起彼伏,仿佛只有他才能肩负起辅佐幼主、稳定朝局的历史使命。
但是,孙权本人对于诸葛恪那刚愎自用、自视甚高的性格实在是颇为嫌弃,心中始终存有诸多顾虑。
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他行事的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像诸葛恪这样过于自信且固执己见之人,一旦掌握重权,是否能真正做到为国为民着想呢?
这让孙权不得不深思熟虑。
可就在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孙峻竟然挺身而出!
这位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大臣,此时却表现出了对诸葛恪超乎寻常的信任和支持。
孙峻言辞恳切地向孙权进言,表示在当今天下的众多朝臣之中,若是单论能力和威望,的确无人能够与诸葛恪相提并论。
不仅如此,孙峻还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坚决为诸葛恪作保。
他坚信以诸葛恪的才华和智慧,定能在此危难时刻担当起重任,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面对孙峻如此坚定的态度和言辞,孙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和反复思量,孙权终于做出了决定——听从孙峻的建议,征召诸葛恪速速赶赴建业。
毕竟,眼下局势紧迫,已容不得他再犹豫不决。
没过多久,诸葛恪便接到诏令,马不停蹄地赶往建业。
一路风尘仆仆的他,丝毫不敢耽搁片刻。
终于,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诸葛恪如期抵达了建业。
孙权得知诸葛恪已经到来,立刻下令将其引入自己的卧室之内。
当诸葛恪踏入房间的那一刻,一股凝重压抑的气氛扑面而来。
他抬眼望去,只见孙权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可言。
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眼此刻也变得黯淡无光,气若游丝般地躺在床上,仿佛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诸葛恪见状,心中不禁一紧,赶忙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跪在孙权的病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