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此刻时过境迁,董卓已经丢掉了雒阳,群雄也不再继续讨董了。而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眼瞅着就彼此之间就要打起来了。董卓的一番盘算,到头来却白白便宜了张涵。
车骑将军位尊权重,仅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下,主持征伐,督四州军事,更是极大的权利,张涵得此任命,便可在四州之地任意行动,别说是进兵泰山郡之事,便是出兵征讨各州也是名正言顺了。
董卓的一番陷害,白费心机不说,还给张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ldo;不过,这事也未必都是益处……&rdo;
郭嘉嘀咕了一句,张涵明白他的意思,董卓的名声太坏,与董卓勾勾搭搭,总不是件好事。再说,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这个挑拨也太明显了。
&ldo;主公不必担忧,&rdo;见张涵谈笑间若有所思,戏志才微微一笑,&ldo;董卓心怀叵测,世事变幻,却未能如了他的心愿。这车骑将军乃陛下之诏旨,可不是董卓的旨令,此事于主公,终是大有裨益。不过,冀州韩馥……&rdo;
第十二章 冀州战的序幕
与刘备想象的不同,指任他为高唐尉,并不是件无心敷衍之举。在他的身后,袁绍也不时在关注着刘备的青州之行。袁绍的战略很明确,&ldo;南据河&rdo;(黄河两岸的冀、兖、青三州),&ldo;北阻燕、代&rdo;‐‐幽、并两州,&ldo;兼沙漠之众&rdo;‐‐乌桓、鲜卑和匈奴等胡族,在统一北方之后,再&ldo;南向以争天下&rdo;。不过,随着张涵势力的扩张,袁绍是不能不重视的。尽管袁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无可否认,袁绍能被天下人推举,他的能力是远在水准之上。当然,这是以一般人的标准而言的。
曹操与袁绍是从小到大的朋友,交情深厚,对袁绍的性格了如指掌。张涵想害曹操,挑拨他与袁绍的关系,还差的很远。同样是依附别人,曹操宁可选择袁绍也不会投奔张涵。无它,曹操胸怀大志,在青州他是没有多大机会。至于袁绍的猜忌,曹操胸有成竹。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河内以后,曹操迅速得到了袁绍的信赖,成为其手下一员大将。而且,曹操主动向袁绍讲述了他的青州之行。在曹操的描绘下,袁绍对青州的富饶繁华,人口众多,士卒的数量、装备和训练等,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青州也由必取之地,更进一步,被袁绍当成了大敌。尤其,戏志才往来于青冀之间,结交韩馥;张涵受封车骑将军,更是触动了袁绍地敏感神经。
在这种情况下。冀州依然是袁绍的首选目标,却决不会忽略张涵的青州军。
&ldo;张伯润无非是三种对待:许之‐‐顺水推舟,任刘备为高唐尉;逐之‐‐断然拒绝,赶走,甚至杀死刘备;纳之‐‐收下刘备,转任它职。
&lso;许之&rso;是断无可能!高唐为大河要津,张伯润不会容刘备在此。&rdo;
这是不言自明的,平原据大河以守。乃青州之屏障,从清河国鄃县的夏津向东,渡过大河,便是高唐。刘备踞有高唐,袁绍随时可以越过大河天险。这样的紧要之地,张涵是不可能置于刘备之手。
逢纪沉吟了片刻。才继续说下去,&ldo;&lso;逐之&rso;和&lso;纳之&rso;都有可能……&rdo;
刘备被袁绍委任为高唐尉,这样的事关系不小,一定会被秉报给张涵决定。刘备此时没有做过什么事,名声也不显赫,在众人眼里,这人无足轻重,也谈不上多什么才能,所以,张涵的态度就不好确定了。张涵对袁绍是有敌意地。张涵也是有野心的。但是,张涵取泰山郡。而未取济北国,又给人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济北国是大河下游的要冲。兖冀的门户,无论张涵是要取冀州,还是想取兖州,都应该控制住济北,以图后事。即使张涵根基不稳,需要时间整治青州,也应该先占了济北这战略要地。张涵偏偏却没占济北国,袁绍表鲍信为济北相。青州也没什么反应,鲍信平平安安地接掌了济北相。不免令人怀疑张涵的用意了,难道他胸无大志,取泰山就是为了守家了……
当然,逢纪不会轻易下判断,从曹操地话来说,张涵不应该是那样的人,这里面就有许多令人怀疑之处了。可惜,袁绍有军无粮,商议了几遍,也不得不冒险一试。其中的关节,逢纪此刻不说,袁绍、曹操、许攸等人也都知道。但知道归知道,解决不了,也就没用。张涵身为车骑将军督四州军事,又恶行不彰,要讨伐青州,韩馥提供粮草的可能性太小了。韩馥胆小了点儿,却不傻,唇寒齿亡的道理,还是知道的。
反正,袁绍等人没有多少可选择的。荥阳内董卓祸害一遍,几成死地,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养兵是不要考虑了;河内、河南两郡是战区,被二十多万军队在这里盘踞了一年,也破败不堪了;兖州并不富裕,养不了这许多兵;南阳和豫州被袁术占了,袁绍要去的话,袁术肯定会好好&lso;照顾&rso;他的。因此,袁绍只能选则冀州。能顺利夺取冀州自是最好,不行的话,众人也唯有一战了。
刘备此行,便是一个试探,看看张涵地意图如何。在袁绍取冀州的关键时刻,张涵若是不出兵干预,那就再好不过了。
&ldo;袁本初野心不小呀……&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