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需要取得空中优势的人助长了声势:美国在1943年秋天由于遭到沉重损失,以致不能进行持续的攻击,否则它会不可挽回地摧毁德国这种高度集中的工业。103随后对这种压力比较地有所放松,使得施佩尔经过极大的努力把滚珠轴承工业疏散开来,以致1944年2月24日进行的巨大联合攻势已失之于为时太晚了,但是这时还存在有对其他一些尚未疏散的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手段,3这些目标现在就在德国人造石油工业方面找到了,并且还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尽管在1944年9月前,盟国轰炸机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支援英美在法国的部队。1944年4月,在攻击开始之前,德国生产十七万五千吨石油燃料,其中德国空军用去了十六万五千吨。美国轰炸机在5月间的攻击,使它的产量减至十五万六千吨;6月中旬,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参加对鲁尔十个人造石油工厂的袭击,使月产量降到五万三千吨;7月份下降到二万九千吨,8月份下降到一万二千吨。虽然从扔下的炸弹的重量和数量来看,这些攻击是猛烈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持续不断的攻击;而这正是由于击溃了德国空军才使这种攻击成为可能。简言之,1944年秋已创造了条件,使德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逐渐衰颓下来了,而且这是通过直接攻击德国领土内一些要害部门而取得的,而不是通过我们所知道的,在&ldo;封锁&rdo;这个词儿下,实行缓慢漫长的掐住进口的做法取得的。希特勒的要塞欧洲有着象阿尔贝特&iddot;施佩尔这样能干而果断的人物作为德国经济资源的组织者,并没有很快就崩溃;每经一次破坏性的打击后,就重新大力修复创伤。在施佩尔的指挥下,被特别任命为紧急修理总监的盖伦贝格在暂时修复工作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1944‐1945年初冬期间,德国战斗机部队虽然得到了部分恢复,但是由于1945年1月和2月盟军又对德国的飞机厂和生产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恢复工作陷于停顿。1944年9月以后,英国继续对工业中心大大加强轰炸。同时,盟国部队正从东西两方挺进,进展神速,以致到1945年4月6日,总参谋部已可以指示轰炸机指挥部不必再对剩下的工业中心进行攻击了。因为估计在这些攻击可能奏效之前,敌人军事上的崩溃就已在望了。1因此,对于盟国经济战政策的最后定论必须是这样:即在1944年和1945年情况变化很大的条件下,这一政104策确实给了敌人的经济以极其有效的打击,这是英国一些经济战设计者在1938年和1939年所预言过的;但它只有在海上拦截和外交压力这两种传统的封锁武器辅以史无前例的空中直接打击时,才能对盟国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即使如此,经济战也并非单独能取得胜利的。哪怕在最后阶段,经济战也只是空中绝对优势的副产品,而这种优势由于掩护进攻部队的挺进,就更直接地帮助了盟国获得胜利。甚至在1945年春季,德国军队也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虚弱到不能再进行活动的地步。经济战的主要教训是,即使地理位置和经济上自给自足可使一个交战国不至于受到封锁的影响,但是,在空中优势的无情打击下它也很少能找到任何出路。首先概述一下经济战的一些问题,似乎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些问题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立国和轴心国之间最重要的或者不管怎样是最频繁的联系。在以下的几章中,我们将从中立国的国内经济、国内外政策以及32月24日,美国第八航空队派遣了二百六十六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进行了白天进攻;美国轰炸机指挥部派遣了七百三十四架飞机进行了夜间袭击。参阅丘吉尔,第5卷,第461页;美国版,第5卷,第522‐523页。
它们与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各自不同的关系这样的角度来讨论这些中立国的种种困难和成就。
第二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拉丁美洲康斯坦斯&iddot;霍华德
第一章袭击珍珠港以前泛美主义的发展第一节引言从波兰打响第一枪到日本炸弹在珍珠港爆炸(这一事件最终把战火烧到了西半球)之间所经过的两年里,美洲各国由于面对着共同的危险而明确地携起手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对其南方邻国政策的改变,使得已由战争而加速增长的泛美合作有可能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拉美各国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不亚于其他国家。但是,作为较弱的国家,它们也懂得国际合作的需要。自从拉美各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国家以来,它们就受到了一些较老、较强国家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它们先是担心受欧洲国家的统治,继而又害怕美国的干涉。这种恐惧感助长了拉美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同时也导致它们更加意识到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只有建立一个真正的集体安全体系才能使较弱国家维护独立自主的这种认识,已使许多拉美国家的政治家成为国际联盟的最热心的拥护者。其他一些人对国联的作用虽不那么乐观,但他们觉得,加入国联将是提高其民族威望,并与美国抗衡的一种手段。随着国联的解体和欧洲的混乱状态有增无已,拉美各国表示了更加愿意响应美国为恢复泛美思想而作的各种努力。虽然拉美各国依然害怕美国的经济控制,然而,罗斯福的睦邻政策在消除他们对美国政治干涉的恐惧方面已起了很大作用。再说,尽管拉美各国不想让他们的国家为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但是他们对希特勒106和墨索里尼的极权主义哲学则更是不感兴趣。纳粹蔑视个人自由,迫害天主教,以及他们的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对于崇尚个人主义、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和种族混杂的拉美各共和国说来,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虽然拉美许多共和国曾有过独裁政权,然而作为这些政权基础的政治哲学,却与欧洲独裁者的那一套截然不同。拉美独裁主义的传统是带有土生性质的,在那里大多数居民十分贫困,没有文化、政党往往都是腐败不堪,而且缺乏一个稳定的民主政府的悠久传统,所以在这些国家里出现独裁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1938年德国公使在评论秘鲁公众思想情感时曾沮丧地提到,尽管秘鲁有一个独裁政府,并且也没有德国分子在那里滋事生端,然而贝纳维德斯政府的支持者对德国的态度并不比别国来得更友好些。1拉美在早些时候由于德国反共而对它所表的同情,这时已大部被忘掉了。德国对和平所造成的更直接的威胁,使共产主义的危险成为次要问题了。1再者,虽然民族主义潮流的日益高涨,使许多拉美国家羡慕德国那种维护独立和改善国家地位的成就,同时却也促使他们对纳粹把拉美各国的德侨组织起来所作出的努力越来越反感。2他们反对外国人的学校和组织,认为它们干预了拉美国家的内政,并认1《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5卷,第619号。1驻拉美的德国代表们,把拉美反德情绪的高涨和把德国当作战争贩子而对它的不信任,都归咎于美、英两国的压力和宣传。德国驻智利的公使曾把美国的新闻机构‐‐合众社称为第一号公敌(《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603号、第624号、第631号)。21939年6月19日,在柏林外交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驻拉美国家的几个德国外交使团的头头就拉美反纳粹情绪的高涨,作了引人注目的证实。为了讨论如何应付在拉美的德侨中为德国纳粹党招募人员、组织他们进行活动以及在非日耳曼人中间从事宣传所遇到的一些困难,魏茨泽克特召集这些大使与来自拉关的德国纳粹党国外组织代表们会面。根据会议报道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困难被认为仅仅部分是由于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