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长,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抓好全班学员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参照黄埔军校行政管理的一套做法,要求学员从铺床叠被、衣服书籍摆放、个人卫生都做到整齐划一。我还利用早晚的空闲时间,见缝插针,进行制式教练。所以无论学习、体育、军事、内务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受到领导的好评,我也从中受到了锻炼。由于我学习工作表现积极,一个多月后,支部决定发展我入党。当时入党并不公开,记得我们一起宣誓的有七个人,组织上安排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小树林里秘密宣誓。我感到既神秘,又神圣。我们队第一批入党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工人出身的同志。那时,组织上特别强调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因此入党要求比较严格。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是我到延安梦寐以求的理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从此我决心永远跟着共产党,打败一切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的入党介绍人是中队长李文昌,区队长杨大易(曾任湖南省、辽宁省军区司令员)。入党预备期本来是三个月,因我在黄埔军校集体加入过国民党,故延长为半年,于1938年11月转正。
由于抗大第四期招收学员多,发展太快。有时一天投奔到延安的青年学生就可以编成一个队,几个月抗大就要办一个大队。当时,政治教员还是比较好选,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如北平和各地大学的进步青年在抗大学习毕业后,经过集训,可以充当政治教员。但军事教员奇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6月初,学校决定从学生中挑选部分过去受过军事教育、表现突出的学员任军事教员。由于我工作积极,又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领导就选我到四大队任军事教员。我从学员提干当教员,前后仅三个月。四大队大队长是刘震,协理员黄志勇,军事教员主任李国华,教员中还有一位曾跟随朱总司令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连长,后来作战时打散了,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上山当了几年和尚,1936年才回到延安。当时军事教员大多是国民党军校毕业或是从旧军队中投奔来延安的军官,其中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就有八期的徐卫民、十期的粟毅和毕业于洛阳分校的贾克等同学。
抗大教书期间,我接触最多的就是主任教员李国华。他原是江西兴国的放牛娃,十六七岁就参加了红军,当排长后组织派他到苏联学习,李国华人极聪明,经过四年学习,进步很快。他还会开汽车、坦克,懂技术,讲课也很生动,外地来的学生对他很尊重、信任,工作有成就,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
我刚刚参加工作,又年轻,工作有干劲。李国华布置工作时,可能觉得用我顺手,因此所有教学计划、会议记录和文件,以及教员生活上的问题都要我具体负责,对我很信任。
我在抗大主要讲授筑城和地形学两门课程。大队下设七个中队,还有一个女生队,队长是洪学智,陈慕华当时就在这个女生队学习。1938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日本飞机十数架狂轰滥炸延安。当时我们还没有防空准备,又是星期日,满街都是人,炸弹落下后,血肉横飞,死尸遍地,惨不忍睹。日军轰炸时,我正在新华书店买书,急忙躲到附近一个小洞内,下午才返回学校。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更加深了我对日寇的仇恨。
1939年1月,抗大成立参谋训练队,组织上任命李国华为队长,他把我调去任干事兼教员。这个队的学员都是由抗大选出来的优秀学生。有陈慕华、陈实(解放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很多人后来都成长为新中国的高级干部。
4月,学校又调我到瓦窑堡一大队任教。大队长是苏振华、政委胡耀邦。当时我不愿意去,总校军事教员主任王志涛(解放后曾任军事科学院顾问)批评我道:&ot;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是,就要服从组织上分配。&ot;最后,我接受了组织的分配。正巧,老同学阮庆和廖斌在抗大学习半年,毕业后也留下来当教员。阮庆也分配到一大队当教员,这是我们两人投奔革命、到延安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一起工作。他向我介绍了一大队的情况和好几个军校同学,我们经常相聚畅谈,交流体会,互相鼓励。
那时,蒋介石的力量还很大,延安城内还可以看到&ot;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ot;的标语口号,有部分红军战士对此不理解,但党内的解释是:我们并不是无条件地&ot;拥护蒋委员长&ot;,主要是为了强调后面四个字&ot;抗战到底&ot;。如果蒋介石动摇、投降,就会对抗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就是要推动蒋介石&ot;抗战到底&ot;。
抗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政治为主,军事训练为辅。如果将抗日军政大学和黄埔军校相比,可以说抗大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同黄埔军校前六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内容以马列理论和时事政治为主,包括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毛主席曾讲过:&ot;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先后辉映,彼此竞美。&ot;学员大多是投奔延安的进步知识青年,教学目的主要就是解决革命的人生观,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培养革命精神。加之当时形势发展很快,也不可能进行长时间的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教练一些操场动作,包括立正、稍息、列队、集合等,射击也只是以步枪为主,机关枪大家都没有摸过。那时,红军指战员参加抗大学习的,一般是独立编队,个别时候他们也和外来学生一起上大课。1939年7月,抗大总校决定迁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副校长罗瑞卿率领几千学员开赴太行山,留在延安的一部分改为第三分校。我本来想随总校去抗日前线,但三分校校长许光达、训练部部长李国华又把我从瓦窑堡调回延安三分校训练部工作,继续当军事教员。阮庆去了晋察冀。我那时一心想下基层,到前方参加战斗部队,打日本。因此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我个人的想法同抗大发展是矛盾的。抗大特别需要军事教员。尽管红军干部中也有很多有水平的干部,但相对文化素质差一些。他们指挥打仗没问题,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讲出一、二、三来,还是有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