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1896年来了。
1896年前三个月,清国乃至远东都相当平静。
唯一算得上一件事儿的就是大隈重信成为东瀛新一任首相。
但东瀛换了首相,也没什么大变化。
东瀛陆军依旧还在和大汉军在辽东半岛南部对峙。
除此之外,风平浪静。
大汉军在训练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逐步改造地方经济构成,继续推行授田制。
随着一批批土地被发放下去,军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参军的积极性也变得空前高涨,训练速度也大幅度提升。
千万不能低估华夏人对土地的千年热爱呀。
大汉军陆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只是碍于缺乏军官甚至士官,训练好的士兵不能快速成军。
不过经过三个月紧急培训后,又一批中下军官和士官新鲜出炉。
从新兵营出来的士兵才得以消化。
清军也在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而且从纸面上看,清军的优势远比大汉军强。
清军通过一轮扩充,可动用军队就达到了一百万人,其中还有数万纯粹的骑兵部队。
这是大汉军所没有的,大汉军在南方,少马,配属的骑兵也主要用作侦察袭扰。
并且,大汉军上下全是纯粹的华夏人,而清军有着规模庞大的顾问团。
沙俄帝国在原有顾问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百多名军官,将顾问团的规模扩大到两百人。
自从进攻威海卫的计划通过,德意志帝国也将顾问团的规模提升到一百人,并且还派了五十名士官,帮助清国训练军队。
这可不是后世,此时作为一个弱国,军队中有外国军官团,是战斗力的体现。
不仅表示你接受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装备了先进装备,还得到了军官背后国家的支持。
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就是,双方军官合作,帮助清国建立了陆军参谋部,指挥全军。
甚至于,沙俄帝国还派出了军官直接指挥清国骑兵。
在一战彻底爆发之前,骑兵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各国依旧重视骑兵冲锋战术。
有了这些军官的加入,清国的水平确实有所提高。
特别是参谋部开始着手梳理军队,提高了清军组织度。
而代价不过是区区指挥权罢了。
但是,从深处看。
因为参谋部的整合,特别是对中上层各将领手下兵马的调整,已经引起了更底层将领的不满。
对于中上层将领例如管带及以上军官来说,他们家里有良田,有财产,手中也不干净。
要是被大汉军打过来了,一定是会被清算的。
所以,即便参谋部的整合行为触动了他们的权力,他们也只能咬着牙接受。
但更下级如队官甚至把总一级的来说,他们本就没多少财产,而且也没多少机会在家乡欺行霸市。
毕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武官,除非当地士绅非常废物,不然不用怕他,欺行霸市草菅人命也轮不到他。
这次整合,他们被分开到不同地方,去不同官员的手下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