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肆荀收到高澄的信后,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桌上的茶盏早已没了热气。高澄面临的两难境地,让他也深感棘手。兄弟相残,朝堂动荡,无论哪个结果,都不是他想看到的。
他想到高澄的痛苦,想到东魏的未来,无数念头在脑海中交织碰撞。为今之计,唯有在法理与人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肆荀终于提起笔,写下了那封给高澄的回信。
高澄收到回信时,正坐在龙椅上,眼神疲惫。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信纸,只见上面写着:“可任命高洋为宗正,此职掌管皇室宗族事务,位高而无实务。如此一来,既不失皇室颜面,又能将他置于陛下眼皮底下,便于看管。”
高澄看完,心中五味杂陈。这的确是个折中的办法,既能顾全兄弟之情,又能稳住朝堂。他长叹一声,喃喃自语:“也只能如此了。”
几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高澄面色平静,声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念高洋多年来对皇室的关心,特任命他为宗正,掌管皇族事务。”
众人心中一惊,瞬间明白这是明升暗降。高洋更是脸色微变,却又不能发作,只能强装镇定,跪地谢恩:“臣,谢陛下隆恩。”
退朝后,高洋回到府中,将茶杯狠狠摔在地上。他知道,自己的野心被兄长识破,如今被困在这看似尊崇,实则毫无实权的职位上,心中满是不甘。
高澄这边,也并不轻松。他深知,将高洋放在身边,只是权宜之计。往后的日子,既要防备高洋再生事端,又要安抚朝堂人心,实在是一场艰难的博弈。
此后,高洋在宗正府中,看似每日忙于宗族事务,实则暗中观察着朝堂的一举一动。而高澄,也时刻留意着高洋的动向,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整个东魏朝堂,在这微妙的气氛下,小心翼翼地运转着,每个人都明白,这场权力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高洋回到府邸,便将手中的茶杯狠狠砸向墙壁,瓷器碎裂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宣泄着他内心的愤懑。
“不过是想将我困在这宗正府,做个有名无实的摆设罢了!”高洋咬牙切齿地低语,眼中闪烁着阴冷的光。
当晚,高洋便将自己的心腹谋士召集至密室。密室里,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阴沉的面庞。高洋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了决绝:“高澄如此对我,我绝不能坐以待毙。他以为将我架空就能高枕无忧,简直是白日做梦!”
一位谋士上前,拱手说道:“王爷,如今我们虽被限制了权力,但暗中的人脉和资源仍在。不如联络那些对高澄不满的势力,共同谋划,寻机而动。”
高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就这么办。那些平日里对高澄心怀怨恨的大臣,还有军中的一些将领,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对象。你们即刻着手去办,务必小心行事,不能再让高澄察觉到任何风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洋的心腹们开始在暗中频繁活动。他们穿梭于各个权贵府邸,以各种隐秘的方式传递消息,许下丰厚的承诺,试图组建起一股足以对抗高澄的力量。
高洋自己则依旧每日前往宗正府,装作一副兢兢业业处理宗族事务的样子。然而,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些琐事上。他时刻关注着朝堂的动向,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与此同时,高澄也并未放松对高洋的警惕。他安排了眼线,密切监视着高洋的一举一动。朝堂上,高澄看似从容不迫地处理着政务,可内心深处,始终对高洋的动向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一场新的风暴,正在东魏的朝堂之下悄然酝酿。高洋和高澄这对兄弟,表面上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实则在暗中较劲,一场更为激烈的权力争斗,似乎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