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一直到天明才结束,曹操这才收兵回营。
回营之后,清点战果,曹军损失有数千人。但这般损失曹操是不惊反喜,如此大胜还能让曹军损失不少,证明袁军的死伤更重。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袁军的粮草付之一炬,袁军将面临缺粮的重大危机!
曹操一扫往日阴沉,脸带笑容地问道:&ldo;本初粮草已烧,大营昨夜又被我军乱冲了一阵,诸位以为当如何?&rdo;
荀攸闻言,当先说道:&ldo;主公,袁军军心已丧,正是我军出击的大好时机。可让濮阳的仲德挥师北进,先取黎阳,谅袁尚小儿绝不能抵挡我军。黎阳若失河北门户将大开,我军便可挥军直下!袁军到时不得不退,那时将是我军追击的最佳时机!&rdo;
曹操闻言,大力点头道:&ldo;善!&rdo;依了荀攸之计后曹操又平令众将紧守大营,以防袁军作最后的反扑。
袁绍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汉中,虽然比预计中的晚了一点,不过结局还算不错,基本没有脱离历史。
实际上李默然一直在关注着曹操的情势,如果许攸在不叛逃的话,他自己也会悄悄的向曹操透露这个消息。
建安四年年底,中原战火终于稍稍平静,不过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
曹操打败了袁绍,袁术病死,孙策被刺,到现在还只能卧床,其弟孙坚站出来统领大局,就在这这样的情形下,南郑也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李默然开办了一个书院,取名:白鹿洞书院!
第二十九回书院开张!
筹划书院的事进行的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半年前李默然就开始计划了。
开办书院,目的不是为了教化万民,开启民智,和某某争霸小说里写的那样,那不现实,李默然也办不到,在这个大时代的环境里,超前一两步是天才,超前一大步就是疯子了,他还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和全世界作对,虽然如今的汉中已经是他的一言堂了。
之所以开办书院,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当然,说这话李默然没有歧视廖化的意思,只是觉得十几年后还让一帮胡子一大把的老人家上战场实在是罪过,更何况李默然一向重视新一辈的培养。
如今汉中的青年才俊不可谓不多,甄家有两个小子,自己见过一面,很是聪慧,陆逊那就不用说了,吴国后期的顶梁柱,蔡氏有几个小子也很不错,还有一众文臣武将的子侄辈&iddot;&iddot;&iddot;,因此开办这个书院就是为了让这些&ldo;花朵&rdo;得到进一步,系统的教育。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凝聚人心,水镜先生一个书院教出来多少人才?先不说猪哥凤雏,单是中层人才就是一大批,所以说,这个书院就和游戏中的酒馆一样,都是招拢人才,凝聚人心的地方。
第三个原因,当然是为了打破寒门士子无书可读的窘迫,君不见曹公麾下有多少是寒门士子?曹大大本人更是公然贴出了招贤令,书院一旦建成,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寒门士子来求学,只要来求学,哼哼&iddot;&iddot;&iddot;还怕你跑得掉吗?
基于这些原因,在准备了一年之后,书院终于开始建设了,至于书院中的老师,是李默然最头痛的事情。
想来想去,李默然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了一直在汉中游游逛逛,悠悠达达的黄承彦身上。
在和黄老爷子磨了半个月的嘴皮子之后,老头子终于答应成为书院的山长,这让李默然乐不可支,黄承彦在学术上的权威虽然比不得文姬的老爸,水镜先生,或是郑玄,却也不差多少,又在自家老婆族人中挑了两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后,这个书院总算是像模像样了。
至于书院里教什么,怎么教,那就不是李默然关心的事情了,他只能提纲挈领的指点一下,剩余的事情还是让别人来做吧!
自己从后世带来的那一套东西根本不能用在这里,就好像后世军队的方阵训练,李默然只是略略的和高顺提了一嘴,至于让那帮大头兵喊一二一向左转向右转?开什玩笑?你不知道汉代很多平民连左右都分不清吗?
这不是冷笑话,而是事实,李默然亲眼所见,当初北上接文姬的时候那只骑兵还是他花了无数的时间,用最笨的方法教出来的。
想起那个情景,李默然至今记忆犹新。
你吃饭用哪只手,那只手就是右!什么,你是左撇子?看我不打死你!&iddot;&iddot;&iddot;
想到这,李默然又突然叹了口气,那只最早追随自己的人马如今还有不到五十人&iddot;&iddot;&iddot;其余的,全都留在了战场上。
这五十人中如今最差的也是千夫长了。
今天天气难得的好,再加上最近也没什么事,李默然终于腾出空陪自己夫人们去汉中最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了,汉中已经很久没有战火了,百姓也都勉强有个温饱了。
一边陪老婆,一边看着四周的人群,虽然这年月盗匪横行,但是汉中大部分地方还是民风淳朴的,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李默然总算是有了一点成就感。
太守大人出行一向低调,但最近文姬几女一直是坐马车出行,原本最初的时候几女上街都是叫上几个护卫,一路直行而去,因为集市里李默然的太守府算不上有多远。
不过最近,尤其是自打蔡氏遗族迁过来之后,一个劲的和文姬大谈德行云云,原本文姬还活泼一点,现在倒是好了一言一行都得有规有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