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的老婆吕雉虽大字不识一斗,却是一个野心家。刘邦死后,吕雉以太后之尊,独揽大权,废除了刘邦那个非刘姓不封王的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她死后,刘姓藩王反攻,吕姓诸王遭到屠戮,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戚政治的终结,这仅仅是个开始。吕姓外戚倒下了,还有后来的窦姓、田姓、卫姓、霍姓……外戚的种子是不会枯死的,只要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还在。
西汉政府自始至终都是皇帝与外戚共同执政的一个局面。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皇帝有所作为,占据对外戚的优势,可以借助其力量巩固自身的统治,但若干年下来,皇帝堕落或是年幼继位,抑或寿命短暂,外戚力量就会膨胀,占据对皇帝的优势,皇帝不得已交出权柄,任其摆布。
外戚的做大和膨胀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随着皇帝更替,皇后和太后的老死或变更,新旧外戚的力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新的沦为旧的,更新的外戚势力也会涌现,外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既不可调和也不可终止
第20节:窦婴:不识时务,乃真丈夫(2)
皇帝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可以精辟地比喻为弹簧力。皇帝强则外戚的势力就会收敛,为皇帝所用,以此外戚制衡彼外戚,以新外戚制衡旧外戚,使朝廷内部达到一种微妙的和平共处的境界。皇帝弱则外戚的势力就会扩张,皇帝为外戚所胁迫,朝政亦为外戚所把持,这种局面意味着大黑暗时代的降临,其产生大概离王朝的灭亡不会太远了。
能和外戚较劲的只有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何谓藩王?就是皇帝的一家子,即宗室。宗室往往封王,而外戚充其量也只能封侯,但为什么身为龙子龙孙的宗室势力会遭到压制,而外戚力量会崛起并做大呢?原因出在皇帝的继承权上。
面对皇位的继承权,皇帝面临着来自同姓藩王的威胁。同姓的藩王也有皇位的继承权,这不是信口而言的,而是有此前例。汉文帝就是如此,汉高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死了以后,惠帝没有儿子,只好把他的兄弟汉文帝从藩王的位置上请进京城来,请他做皇帝。
这就意味着一旦在位的皇帝死了,没有子嗣,就不得不到同姓的宗室藩王里面去找一个人来继承皇位。所以皇帝对藩王都怀有戒心,因为他们都梦想着能当上皇帝。藩王的心里也总是忿忿不平,总觉得自己有当皇帝的资格,你姓刘我也姓刘,你是高祖的子孙,我难道就不是吗?凭什么你当我不能当,所以刘濞想造反,刘安也想……
而那些外戚,诸如姓窦的、姓田的、姓卫的……等等,本来就不姓刘,没有资格做皇帝,要做的话就是谋反,大逆不道,就可以依律定罪处死。这对皇帝来说,相对反而安全。所以,皇帝在政治上会倾向于外戚而不是藩王。
正是因为皇帝的顾忌,才使得藩王在与外戚斗争的过程中束缚了手脚,反制的力量大打折扣。外戚成了西汉政治中最活跃的力量。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和平定,更是打击了诸藩王的势力,抬升了外戚的地位,尤其是以窦婴为首的窦氏集团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更是炙手可热,窦婴也因此封侯,显赫一时。
窦婴所历孝景、孝武两朝,皇帝都有可夸耀的地方,前者以孝治天下,创下了为后代史家推崇不已的&ot;文景之治&ot;,后者文治武功,光辉熠熠,秦皇汉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在史家心中的地位。
这两个皇帝当政期间,外戚政治也十分活跃,但始终操纵在皇帝的手中,为皇帝所利用,没有发生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激烈争斗。但外戚与外戚之间,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间明枪暗箭,阴谋阳谋,沧桑也好,残酷也罢,总让后世为之扼腕。
窦婴则是最让人叹惋的一个人物。
窦婴的死,灌夫闹酒只是一个临界点,考察其真实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说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牵涉其中,难脱干系。活着的人如汉武帝、王皇后和田蚡,死去的人如窦太后、汉景帝和灌夫,都是窦婴弃市而死的悲剧的推波助澜者,窦婴的死在这些人身上早就预伏了引线。
当然,窦婴自身的原因也是其悲剧发生的根源所在。司马迁将其归结为&ot;不知时变&ot;,倒也恰如其分,但是对于窦婴的为人,倘若跟得上时事变迁,成了一个识时务乃为俊杰的圆通之士,窦婴还成其为窦婴吗?
苛责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大吼一声,好一个不识时务的窦王孙!
窦太后名叫窦漪房,是汉文帝的妻子,汉景帝的母亲,同时也是窦婴的姑母,汉武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
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历经文、景、武帝三朝,处处都体现着她的威严和控制力。
汉王朝以孝治天下,统治者信奉在家做孝子,为国才能做忠臣的哲学,每个皇帝都恪守孝道,为天下表率。天子于庙堂之上是一国之主,专断独伐,回到了家里,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便是儿子,儿子要尽孝道就要听母亲的话,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这就是汉朝家法。
皇帝既是天子又是儿子,这就为太后干政提供了途径。太后往往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达到遥控朝政的目的,有时候皇帝有什么事情不能决断,还要到内廷去询问母亲,探听母亲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意见,以免自己的决措失当,伤害母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