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早在武则天的时代便已名闻天下。长安三年(703)九月,国务委员魏元忠被张昌宗兄弟诬告谋反,女皇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全体宰相组成合议庭,让魏元忠与原告在御前当面对质。于是张昌宗提出,传张说出庭作证。他的理由是:魏元忠妄议陛下老迈年高,乃是此人亲耳所闻。
没想到,张说进去后却一言不发。
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朝堂外,正派的大臣担心张说作伪证,在他进去之前纷纷提出警告。御座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不知道他会说出什么话来。魏元忠沉不住气,高声叫道:张说,难道你要伙同张昌宗诬陷我吗?张昌宗则胜券在握,气焰嚣张地催着张说赶快作证。
张说这才开口。他先是斥责魏元忠:身为宰相,怎么像贩夫走卒一样没有见识!然后禀告武则天:陛下明鉴!当着陛下的面,张昌宗都可以把人逼成这个样子,不难想象在外面何等猖狂。臣不敢欺君,臣确实不曾听见魏元忠有过不当言论,反倒是张昌宗许以高官厚禄,要臣信口雌黄。[15]
位卑官微的张说从此让人刮目相看。中宗即位后,他从放逐之地被召回京城,后来又跟姚崇和郭元振一起成为李隆基的太子党。只不过在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郭元振保住了相位,张说被排挤到洛阳,所以都在七月三日的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姚崇却由于被贬到外地而与此无缘。
因此张说下课,以及其他&ldo;七三功臣&rdo;纷纷被贬,便被认为是姚崇的嫉妒所致。其实不然。玄宗不是睿宗,更不是中宗,岂是姚崇所能左右?说到底,他的翻脸不认人,根本原因是要开创新纪元。别忘了,新皇帝的新年号可是叫做&ldo;开元&rdo;的。走马换将,不过意味着启动新的程序而已。
那么,姚崇能让玄宗开门红吗?
[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开元元年七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郭元振传。
[8]见《册府元龟》卷八十四。
[9]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开元元年十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郭元振传。
[10]见两《唐书》之姚崇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八神龙元年二月条。
[1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见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开元元年十月条《考异》,同时参看《新唐书&iddot;姚崇传》。
[13]姚崇的十项施政纲领见《全唐文》卷二百零六、《新唐书&iddot;姚崇传》,《旧唐书》不载。
[14]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开元元年十二月条,同时参看《新唐书&iddot;姚崇传》。
[1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七长安三年九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张说传。
宋璟当国
姚崇并没有辜负唐玄宗。他担任中书令仅仅一年,就理顺了所有的关系,也包揽了所有的政务,以至于他那唯唯诺诺的同僚几乎形同虚设,竟被称为&ldo;伴食宰相&rdo;。[16]
于是姚崇不免飘飘然,甚至不无得意地问下属齐澣(浣的异体字,读如换):你看我这个宰相可以跟谁相比?
齐澣不回答。
姚崇又问:比得上管仲、晏婴吗?
齐澣实话实说:好像比不上。
姚崇说:虽然如此,总得有个说法吧?
齐澣说:也不过救时之相而已。
姚崇却喜出望外。他高兴地把笔一扔:哈哈!能够救时的宰相,又岂是随随便便找得到的?[17]
这是自得,也是自知。作为担任过军职的文臣,姚崇的行事风格是干脆利索又勇于担当,确实能够救时。开元三年(715)五月,太行山以东遭遇蝗灾,地方官和老百姓都畏惧天命不敢灭蝗。姚崇却说:怕什么!民以食为天,哪有保蝗而不救人的道理?请皇帝陛下不要颁旨,由我签署政府命令剿灭蝗虫。如果有天谴,我姚崇一人承担就是。[18]
此言颇有太宗遗风。贞观二年(628)六月,查看灾情的李世民就曾抓起一把蝗虫往嘴里送。他的说法是:五谷是老百姓的命,不能被它们吃了,要吃就来吃朕的脏腑!
侍从急忙阻止:这种东西吃了有伤圣体。
太宗皇帝却说:朕执政为民,怕什么病![19]
这很酷,尽管未免做秀之嫌。[20]
姚崇却无法与太宗相提并论,朝野上下对他也并非没有微词。实际上作为开元新政的当头炮,他能做的也就是对过去的弊病进行改革,帮玄宗在政治上扭亏为盈。因此,当这一历史使命接近完成之时,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