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喳!&rdo;
&ldo;昨个朕琢磨你既然是我满人一支,为什么跑到南洋去了?而且还不回来?朕越想越不明白,就把你召来,看看你能不能想的起来什么?要是知道你是我满人哪家的朕也好给你定个名份,总用这汉人的姓,终归不是个事情。&rdo;
&ldo;皇上,臣父母早亡,哪里知道这些啊,要不是养父山姆告知我那父亲临死的时候的一句话,奴才哪里知道自己是满人?&rdo;说着燕无良就摸了摸眼睛,那样子到也楚楚可怜。
看到他这个样子,咸丰就上前去了,弯下腰,拍了拍燕无良,那意思别伤心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咸丰的腰间玉佩坠在了燕无良的眼前,燕无良一看眼睛一亮,自己的岳父姚老东家说果然不错,这就是玉碟!自己给蕊儿的定情信物就是玉碟!燕无良心中立刻就动了心念,姚老东家说我那玉碟上的满文乃是亲王尼堪之子尼堪乐,而清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叫尼堪的亲王,就是清朝开国死在湖南后来谥号敬谨庄亲王,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都不叫做尼堪乐,当时得知这龙形玉佩的来历后,燕无良还老大的一顿哆嗦,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结果姚老东家说了,民间传说,尼堪的小儿子当时和尼堪在湖南一块遇难了,但是尸首没有找到,这样燕无良才打定了决心要扮演尼堪乐的子孙。而看见皇帝的玉碟后,燕无良更是心机上头,立刻就抓着皇帝的玉碟不松手,而且还愣在当场。
&ldo;燕爱卿,燕爱卿!&rdo;咸丰一看,燕无良,你没事抓朕的玉碟干什么?不过旁边的懿贵妃可是吓坏了,马上就上来:&ldo;燕无良,你干什么?要谋刺吗?&rdo;
&ldo;啊,皇上!&rdo;燕无良连忙把手松开,不停的叩首。
&ldo;怎么了?&rdo;咸丰和懿贵妃都被眼前的情况给搞糊涂了。不过懿贵妃这个聪明人很快就感觉到了什么。&ldo;皇上,燕大人好像见过您的玉碟!&rdo;懿贵妃对咸丰一边说,一边还指了指咸丰的玉碟。
&ldo;嗯?&rdo;咸丰看了看燕无良,把自己的玉碟摘了下来,让燕无良看看。
&ldo;回皇上,臣有一龙形玉佩,乃是一直戴在身上,上月奴才将它送给了臣未过门的妻子,作为定情信物了!&rdo;
&ldo;龙形玉佩!&rdo;咸丰这个时候看了看懿贵妃,懿贵妃也是一脸的好奇!
&ldo;是啊!&rdo;
&ldo;于此是否相同?&rdo;咸丰拿出自己腰间挂着的玉佩。
燕无良仔细的看了看,&ldo;皇上,除了上面的刻的这个印记不同,其余都一样的!&rdo;
&ldo;来人!&rdo;咸丰立刻把人喊了来!
&ldo;无良,这玉佩现在何处?&rdo;
&ldo;启禀万岁,在京城日升昌的东家之女姚氏之手!&rdo;
&ldo;你快去,到京城日升昌的东家之女姚氏手里,把一个龙形玉佩拿来,就说是燕大人送给那女子的定情信物,就说朕要验看!&rdo;咸丰立刻就把殿门口的李莲英给喊了过来,李莲英转身要去的时候,就听见咸丰补了一句:&ldo;要是玉佩坏了、丢了,你就不用回来了!&rdo;
&ldo;喳!&rdo;小李莲英这个汗当时就出来了,心说,这是什么玉佩啊!我可得加着小心!
这个时候燕无良才彻底明白了,心里对自己的死鬼老爹一阵感激啊!老爹,还是您英明,这个破玉当初你说是我命中的福气!我还不信!要不是您临死时坚持我必须每天都带着,我哪有这皇亲国戚做,不过老子成了尼堪这屠夫的子孙,好像有点不好听的样子,不过您是不会介意的!我回头多给您烧点纸钱就是了。
&ldo;无良,看来你就是我爱新觉罗的种!&rdo;
&ldo;皇上,还是等您验看过玉佩后再说吧!奴才可是不能冒认宗亲啊!&rdo;
&ldo;无妨,就是你这回国出力的五策朕给你封个皇亲满可以了!是不是懿贵妃!&rdo;
&ldo;可不是吗!这满朝的文武那个有咱们燕大人的才智?一开口就是平夷五策!&rdo;
&ldo;皇上、懿娘娘缪赞了!&rdo;
……
三个人在尚书房说着一些&ldo;西洋&rdo;的趣事和一些&ldo;西洋&rdo;的时政的功夫,日升昌已经乱了套了。传旨的太监李莲英跑到这个地方,没有难为这日升昌的人。
废话!就冲咸丰最后一句话,也不能对人家日昌升的人怎么样啊!再说了小李子可是打心眼里对燕无良感觉不错,他也早就知道这燕无良和日升昌是亲家,这就更不能怎么样了。毕竟人家燕大人可以一天就升了三级的!(团练使和练兵大臣那级别差的可大了!)已经是皇帝眼巴儿前儿的红人了!他岳父家能得罪?
不过这日升昌的人可是吓了一跳!为啥,太监来要这姑爷的定情信物,是不是皇帝要给姑爷赐婚,要不就是这玉佩大有来头。老东家是明白的怎么回事的,可是蕊儿不愿意!最后还是老夫人和李莲英好生劝解,李莲英说:&ldo;皇上也就看看,很快就还回来了!&rdo;结果蕊儿是嘴里唠叨着:&ldo;一万年、一万年……&rdo;两眼巴巴的掉泪,最后还是老太太给掰开手交到李莲英手里,搞得李莲英第一次觉的传旨可真不是人干的,不过心里也是很嫉妒这燕无良‐‐真他妈能泡马子!
……
&ldo;皇上,玉佩请来了!&rdo;李莲英哆哆嗦嗦的把那玉佩捧到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