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滕侯、薛侯争座次的事件大约可以成为一条佐证: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两方面争座次的方法就是比祖宗。薛侯强调自家受封时间早,滕侯强调自家与周天子同姓。——尽管滕侯成了最后的赢家,但从薛侯的话里至少可以看出:受封时间早,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资历,这大概就像“长征时期参加革命的”和“解放后参加革命的”这种身份区别,也属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薛侯的受封资历早得似乎有些过分了,据《左传·定公元年》,薛的先祖为夏之车正,是在夏代就受封了。717
如果把问题再进一步的话,那就得问问《左传》里关于排座次的说法是否真的“正确地”解释了《春秋》。
那么,不妨看看《春秋》记载中的诸侯排座次——那时候还没有以姓氏比划为序的风气,理应级别越高越靠前,这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列举一下《春秋》从隐公到文公的这些年里排座次的记载:
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隐公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隐公十一年: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桓公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蔡侯、郑伯会于邓。
桓公五年:齐侯、郑伯如纪。
桓公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桓公十一年: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
桓公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桓公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
桓公十六年: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桓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庄公四年: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
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
庄公十五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庄公十六年: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庄公十九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庄公二十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