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这一番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我摸不着头脑,不过秉承着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的想法,我还是点头同意,随后上车跟随着杨荣的马车一路行进到他的府中。
等待双方在正堂落座之后,就连待客的茶都还没上来,杨荣便直接冲我开口:“李大人,不知你觉得皇上此次御驾亲征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搞了半天他还是想在朱瞻基亲征之事上做文章。
我摸了摸下巴,稍加思索之后说到:“其实在下官看来,皇上此次亲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第一御驾亲征对士气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升,我相信将士们在知道皇帝随时都在关注着他们之后,必将各个都奋为人先,英勇杀敌。我相信此次北方大军必将全胜而归。
等到凯旋之后,皇上在朝堂上龙威更甚,凭借安定漠北之功,什么骄兵悍将,什么重臣肱股,都只能匍匐在龙案之下。”
杨荣听后点了点头:“老夫也知道,自从先帝登基之后,到如今宣德二年,朝堂之上的文臣确实是步步紧逼,很多事情上都能肆意反驳圣上,甚至做起了御史的工作,动不动便会批龙鳞,如此一直下去,皇权迟早势微,所以皇上此次御驾亲征也确实没有办法。”
那你自己都知道文官势力所做的这些破事儿,还让我来你家干啥?连你自己都觉得过分了,你觉得我劝得动朱瞻基?再说了让朱瞻基镇守朝堂,明显不符合我的利益。
“杨大人说的在理,敢于承认,不愧有大明肱股,当今圣上想做的是汉武唐宗,而不是向宋那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明最高权力只有也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权,文官集团如今已有尾大不掉之势。
杨大人,下官还是得劝您一句,此次北征班师回朝之后,还请您给各位文官们说一下,好好的辅佐帝王治理国家便可,切莫把自己的位置看的太高,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前宋那般与皇帝共治天下,是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
既然杨荣愿意跟我摊牌,直接明说,那我也没必要再遮遮掩掩、含糊其辞了。
“你说得不错,当今圣上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绝非前朝那些只知偏安一隅的帝王所能比拟。因此,圣上决定亲自出征的确大有裨益。”,杨荣缓缓回答。
那你还找我干嘛?我心里暗自思忖道,像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和局势分析,稍具智慧之人皆可洞悉明悟,以杨荣之才智必定早已了然于胸。堂堂朝廷大员岂会连这点浅显之事都看不破?那么,他今日召见我究竟意欲何为呢?
“杨大人,您就不必与下官绕弯子了。君臣之间的嫌隙与矛盾,您定然心知肚明。至于圣上此番御驾亲征背后的深意,想必您也是转瞬之间便能揣度出来。所以,您今日特意唤我前来,究竟有何赐教呢?”我开门见山地质问道,目光直视着杨荣,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端倪。
然而,杨荣却只是静静地凝视着我,沉默不语。就在这时,侍者将茶水端了上来,放置在我们面前,随后站在一旁等候吩咐。
杨荣却是挥挥手示意仆人下去,并吩咐他将周围所有仆从全部清理开,一会儿的功夫,整个正堂便只有我们两人。
我非常的不解他此动作是何意,正准备开口询问之时,杨荣突然深吸一口气,吐出来之后紧紧盯着我开口到:“李大人,皇上清蒸之事是你从边境回京不久第一次大闹朝堂之时所提出来的,可对?”
“对啊,没错,不过您老人家能不能换个词儿,大闹朝堂这四个字儿,听着我像个泼皮无赖一样。”
杨荣没有理会我的插科打诨:“依你之见,汉王殿下是个怎么样的人?”
怎么又扯到朱高煦了?
“下关看来汉王在政治上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不过在军事上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将领。人也不错,值得深交。”
“可是他曾经反叛过!”
“可别提这事儿了,汉王殿下的反叛形同儿戏,下官轻而易举就将此事解决了。其实说到底,汉王就是内心愤恨太宗文皇帝曾经明明告诉他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但是最后没有履行这个承诺,所以就如同闹脾气一般,才出了这码事,根本不值一提,你看皇上在意过此事吗?都知道汉王是这混不吝的性子。”
“哈哈,没想到李大人对汉王殿下的评价倒是一针见血。”,杨荣听到我对朱高煦叛乱之事的评价以后终于是笑了起来。
不过转瞬之后他便收敛了笑容,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严肃的问道:“李大人,老夫可以相信你吗?”
这老头怎么神情姿态切换的能如此之快?我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下官的身世清白,杨大人当然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