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公卿无不讶然出声,自汉以来,能封万户侯这无不是军功拙着者,而苏武仅凭种植土豆、番薯便可受宠之此,可见天子的魄力。
至于新的“户部尚书”职位,天子是要改革官制?
苏武跪伏在地,颤颤巍巍的哽咽道:“陛下,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厚恩,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此生此世,唯愿我大汉再无饿殍矣!”
刘据轻轻的将这位民族英雄、汉人节表扶起,温声道:“子卿,有你在,大汉子民无忧了。”
苏武再次哽咽出声,众公卿也无不动容。
刘据再环视众公卿,继续道:“田千秋,历年来追随朕左右,操持一众事宜,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代价平定齐王谋反,有勇有智,封富民侯,食邑万户。”
“张汤,爱民如子,身怀赤子之心;忠勇无双,朕之左膀右臂,封昭武侯,食邑千户。统领羽林卫,即刻起归化整改期门军,共同管辖。”
刘据话音刚落,田千秋和张汤无不应声跪倒谢恩,张汤更是涕泗横流,不断叩首,额头已见斑斑血迹。
“陛下……”
张汤哽咽着,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得厉害,难以成言。
往昔种种涌上心头。
在汉武帝时期,他身为酷吏,虽秉持着律法的公正行事,却因手段严苛,被众人侧目,遭世人不齿。
那无数个日夜,他行走在朝堂之上,背后是满朝文武的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心中的孤独与苦涩无人能解。
那时他心想,别人的眼光他可以置之不理,只要能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足矣,但不想最后汉武帝也将他无情抛弃。
他曾以为自己会在这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背负着骂名直至终老。
直到遇见了刘据。
这个秉公执法,对天子任劳任怨,又爱民如子,蔑视权贵的酷吏,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殿上的群臣也被张汤感染,无不对刘据的气魄和人品折服!
刘据扶起田千秋和张汤,笑道:“固卿,不要在作妇人状,晚上朕要去讨杯喜酒喝。”
然后又对田千秋道:“田相,继续宣布新政吧。”
田千秋收拾情绪,正色道:“即日起将设立科举制,以广纳天下贤才,共兴我大汉之邦!”
轰!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群臣再一次议论纷纷起来。
一直奉刘彻命,在朝堂上暗中观察的董仲舒再也坐不住了,站出来问道:“陛下,臣斗胆,敢问这科举制又是什么?先帝不是已经推行了察举制么?”
石庆也是察举制的受益者,道:“察举制为我大汉推选出无数能人志士,如今陛下想推倒重来,怕是困难重重,动摇我大汉根基啊!”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其中多数都是察举制的受益者。
“诸位爱卿。”刘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响。
“察举制诚然为我大汉发掘了不少贤才,然而其弊端亦日益凸显。举荐之权往往操于少数权贵之手,使得有才学却出身低微之人难以崭露头角。”
“长此以往,我大汉朝堂之上岂不成了权贵们的私属?又何谈广纳天下贤才?”
说到此处,刘据微微一顿,目光中闪过一丝沉痛:“朕自登基以来,便深知天下苍生之期许,亦明白我大汉欲长治久安,必须革新求变。”
“这科举制,便是要打破门第之见,让天下有才学者,无论出身贵贱,皆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殿内有思想较为开明的年轻官员,听到刘据的话,不禁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思索。
那些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们,脸上依旧写满了不满与担忧。
田千秋见状,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之法,可考儒家经典、治国方略、诗赋文采等。”
“如此一来,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之人。而且,这也能激励天下士子勤勉向学,于我大汉之学风、政风,皆有益处。”
刘据微微仰头,目光透过殿顶,望向远方,道:“朕既决心推行此制,便已做好万全准备。”
“朕会命专人制定详细章程,从考场规制到考官选拔,从考试科目到评判标准,皆会谨慎考量,确保公平公正。”
“只要我等君臣一心,定能让科举制成为我大汉选拔人才的利器,为我大汉开创一个人才辈出、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刘据的话掷地有声,回荡在大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