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字季才,东莞(今山东沂水县)人,东汉末年官吏,生平事迹如下:
避难归曹:曾经,他因局势动荡前往江东寻求避难之所。那时,孙策对他的才华颇为赏识,以礼相待,并诚挚地聘请他出仕为官。然而,他心中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想,婉言拒绝了孙策的好意。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甚至不惜改名换姓,悄悄踏上回归原籍之路。就在此时,曹操出任司空一职,听闻他的贤名,特地发出征召令。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应召而出,从此开始全心全意效命于曹操麾下。
征超历职:建安十六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徐奕毅然决然地跟随曹操西征马超。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他展现出卓越的智慧与勇气。待曹军凯旋而归后,曹操对他的表现赞赏有加,特意留下他担任丞相长史这一要职,坐镇西京长安,负责统筹管理当地事务。徐奕凭借着公正廉明、恩威并施的治理手段,迅速赢得了长安百姓们的衷心拥戴,其威望之高令人赞叹不已。此后不久,他又被委以重任,转任雍州刺史。在此期间,尽管遭遇丁仪等奸佞小人的恶意陷害,但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行深入人心,最终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后,他再次回到朝中,恢复原职东曹掾。最终,因功绩卓着,得以出任魏郡太守。
深受器重:建安十七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孙权,军事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此关键时刻,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徐奕,果断调任他为留府长史。对于徐奕的忠诚和正直,曹操赞誉有加,更期望他能够以柔克刚,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建安十八年,曹操功勋卓着,受封为魏公,正式建立起魏公国。新的政权需要得力干才来支撑,于是曹操毫不犹豫地任命徐奕为尚书,赋予他掌管官员选拔事宜的重要权力。其后,由于工作出色,徐奕再度获得晋升,荣升尚书令一职,成为曹魏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风云变幻之际,曹操亲率大军征讨汉中。然而就在此时,魏讽等人心怀不轨,密谋造反,这一事件震惊朝野。负责治安的中尉杨俊因未能及时察觉并阻止这场叛乱而遭到降职处分。
关键时刻,桓阶挺身而出,向曹操大力举荐徐奕担任中尉一职。曹操经过深思熟虑,认可了桓阶的建议,决定起用徐奕。徐奕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严谨的作风,使得京城的治安状况得到显着改善。
可惜好景不长,短短数月之后,徐奕竟身患重病。尽管他强忍着病痛坚守岗位,但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不得不向曹操上书请求辞去职务。曹操深知徐奕的身体状况已无法胜任工作,虽心有不舍,但还是批准了他的请辞,并授予他谏议大夫之职,以示对他多年来功绩的肯定与尊重。
然而,命运弄人,徐奕的病情并未因为卸去重担而有所好转。不久之后,他便与世长辞,令人扼腕叹息。由于徐奕一生无子,身后无人继承香火。曹丕得知此事后,深为惋惜,特地下诏任命徐奕同族之子徐统为郎官,并指定徐统作为徐奕的后嗣,以使徐奕一脉得以传承,不至于断绝。如此一来,也算是对这位忠臣良将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吧。
曹操对他有两句评价流传于世:
“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然微太严。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弱制刚强者,望之于君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曹操肯定了徐奕的忠诚坦荡可比古人,同时也指出其过于严峻,希望他能像西门豹佩韦缓急一样,以柔弱克制刚强,承担起留守大事。
“昔楚有子玉,文公为之侧席而坐;汲黯在朝,淮南为之折谋。诗称‘邦之司直’,君之谓与。”:曹操将徐奕比作楚国的子玉、汉朝的汲黯,认为他是《诗经》中所说的主持正道的人,有他在可使奸佞不敢谋乱。
徐奕字季才,是东汉末年的官吏,对后世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政治影响
树立忠直典范:徐奕为人忠直,效命于曹操,其忠贞亮节得到曹操高度评价,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忠诚正直的榜样,其事迹被记载于《三国志》等史书,成为后世学习楷模。
稳定地方治理:曹操西征马超后,留徐奕坐镇长安,他治理有方,使关中地区得以稳定,其管理经验为后世治理地方提供了借鉴。
人才选拔影响
坚持公正选才:徐奕掌管选举事宜时,能公正选拔人才,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不少贤能之士,这种公正选才的态度对当时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为后世人才选拔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化影响
彰显士人气节:徐奕拒绝孙策礼聘,改名换姓回原籍,体现了东汉末年士人重名节的风气,对魏晋时期士人崇尚气节、追求精神独立的文化风尚有一定影响。
丰富史学内容:徐奕的经历丰富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三国志》等对其生平、事迹及与曹操等人物交往的记录,为研究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孙策(公元175年—公元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是汉末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为孙吴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话说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倾颓。孙坚毅然决然地举起正义之旗,起兵讨伐那恶贯满盈的董卓。此时,年少英勇的孙策便携同母亲迁居至舒县,也正是在此处,他有幸结识了一生挚友——周瑜。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结下深厚情谊。
时光荏苒,初平二年,噩耗传来,孙坚不幸战死沙场。孙策强忍悲痛,妥善安葬父亲之后,又带着家人迁居到江都。此间,孙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结交当地的士族才俊,以期日后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大业。
岁月如梭,转眼便来到兴平元年。孙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母亲和弟弟们郑重托付给德高望重的张纮照顾。安排好家中事务后,他孤身一人踏上前往寿春之路,只为拜见当时颇具势力的袁术。见到袁术后,孙策言辞恳切,恳请袁术借兵给自己,以便能够为惨死的父亲报仇雪恨。然而,袁术却心存顾虑,并未应允孙策所请,只是让他去投靠自己的舅舅吴景。
尽管遭遇挫折,但孙策毫不气馁。不久之后,他再度前来投奔袁术。或许是被孙策的诚意所打动,这一次,袁术终于答应将孙坚昔日的旧部交还给孙策。不仅如此,袁术还上表朝廷,举荐孙策担任怀义校尉一职。
兴平二年,孙策见时机已然成熟,便向袁术主动请缨,希望率领部队前去征讨盘踞一方的刘繇。袁术权衡再三,最终同意了孙策的请求,并表奏其为折冲校尉,同时授予他代行殄寇将军职权。得到袁术许可后的孙策立即整军出发,率领着麾下将士一路向南渡过长江。行军途中,他与好友周瑜成功会师,二人合兵一处,可谓如虎添翼。此后,他们连战连捷,先是击溃了刘繇的军队,接着又降服了王朗、严白虎等各路豪强。至此,孙策已然占据了江东地区的五个郡县,声威大震。而他本人,则亲自出任会稽郡太守,开始治理这片新得之地,逐步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