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其表字已不可考,乃东晋时期东莞姑幕人士。他系出名门,乃是徐邈之子,徐豁之胞弟。
在仕途之上,徐浩亦有着不俗的履历。他曾历任散骑侍郎一职,此职位虽非位极人臣,但也责任重大,需时刻伴随君主左右,为其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建议与意见。而后,凭借自身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政绩,徐浩又获任西阳太守这一要职。主政一方期间,他励精图治,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如此,他还注重社会治安的维护,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使得辖区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在东晋时期,散骑侍郎主要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他们要随时听从皇帝的差遣,传达诏令等事务,比如在朝堂议事或者宫廷活动中,传递皇帝的口谕等。
有规谏得失的职责。这要求散骑侍郎能够观察朝廷政策、官员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向皇帝进谏。徐浩如果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就可能对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当决策起到积极作用,维护朝廷公正清明的风气。
顾问应对也是重要职责之一。当皇帝对典籍、礼仪、前朝故事等内容有疑问时,散骑侍郎需要凭借自己的学识提供准确的回答。徐浩或许可以凭借自己的见解为皇帝提供知识参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对于某些事务的看法。
行政管理是首要职责。徐浩需要负责西阳地区的户籍管理、赋税征收、土地分配等事务。他要确保当地的行政系统正常运转,维持社会秩序,保证政令畅通。比如,在户籍管理方面,他要准确登记人口信息,防止有人隐匿户口,以保障国家税收来源稳定。
军事防御也至关重要。西阳地处东晋疆土之内,可能会面临周边势力的侵扰,徐浩作为太守要组织和训练地方军队,加强城防建设。比如,组织民众修缮城墙、设置烽火台等防御设施,以应对可能的军事威胁。
司法审判也是职责范围。他要处理当地的诉讼案件,维护司法公正。对于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需要依据当时的法律进行公正的审判,使得当地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东晋末年,徐浩与镇南将军何无忌一同在对抗卢循的战斗中遇害,时间大约是在公元410年。何无忌是东晋末年的名将,在卢循之乱中,他英勇作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身亡。徐浩作为其同僚,在战斗中同样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与何无忌一起为抵御卢循的叛军而奋战,最终不幸遇难。
何无忌(?—410年5月9日),字无忌,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东晋末年将领,名将刘牢之外甥。
何无忌少有大志,获州府命为从事,后转太学博士,舅舅刘牢之镇守京口时也常与他参议大事。隆安四年(400年),司马元显封其子司马彦璋为东海王,任命何无忌为东海国中尉,加号广武将军。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这一年注定是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的一年。当时,东晋朝廷面临着来自荆州刺史桓玄的威胁,于是派遣刘牢之担任前锋都督,率领大军前去征讨桓玄。然而,随着桓玄的军队逐渐逼近建康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刘牢之竟然迟迟没有对桓玄发起进攻!
原来,刘牢之心中有着自己的顾虑。他担心一旦成功消灭桓玄之后,自己会因为功高震主而无法被司马元显所容纳。在这种纠结与恐惧交织的心理作用下,经过深思熟虑,刘牢之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向桓玄投降!
面对刘牢之的这个决定,他身边的何无忌和刘裕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桓玄野心勃勃,如果让桓玄得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两人屡次诚恳地劝谏刘牢之不要投降,要坚守立场对抗桓玄。但无论他们如何苦口婆心,刘牢之都不为所动,依然固执己见,执意选择向桓玄投诚。
不久之后,桓玄果然势如破竹般击败了司马元显。不仅如此,桓玄还毫不留情地处死了司马元显及其一众党羽,就连司马彦璋也未能幸免。当何无忌得知司马彦璋被害的消息时,悲痛欲绝。他无法抑制内心的哀伤,竟跑到集市上去放声大哭。何无忌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关注,大家纷纷对他的义举表示赞许,称赞他重情重义,是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
话说那刘牢之,本是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战功卓着,威名远扬。怎奈时运不济,竟遭桓玄算计,被调任为会稽内史一职。这一调动,在刘牢之眼中无异于被削夺了手中的权力,心中自然愤恨不平。
盛怒之下,刘牢之便开始暗中谋划起兵讨伐桓玄,欲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他自以为此计天衣无缝,定能一举成功。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个密谋告知刘裕之时,却未曾料到会得到如此回应。
刘裕冷静地分析道:“如今局势已然大变,人心所向皆是桓玄。此时贸然起兵,只怕胜算渺茫啊!”面对刘裕的直言相劝,刘牢之却不以为然,执意要孤注一掷。
与此同时,何无忌也前来询问刘裕关于自身前途的问题。只见刘裕略作沉思,然后缓缓说道:“依我之见,刘牢之此番行动必败无疑。你不妨跟随我一同返回京口,暂且观望形势发展。倘若桓玄能够恪守晋臣之节,我们便可辅佐于他;但若他心怀不轨,妄图篡权夺位,那时我便与你携手共讨逆贼。”
何无忌闻听此言,觉得甚有道理,当即听从了刘裕的建议,与他一同踏上了返回京口之路。而另一边,刘牢之由于未能获得其他幕僚的有力支持,最终兵败如山倒,走投无路之际,只得含恨自尽。至此,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将,就这样黯然落幕,令人不禁唏嘘长叹。
兴举义兵
自桓玄得势之后,他便开始居功自傲,不仅身居高位,独揽大权,还大肆任用桓氏家族的子弟担任朝廷内外的重要职务。更为过分的是,他毫不留情地诛杀了一大批曾经效命于北府军的老将们,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显然有着篡夺皇位的野心。
时间来到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刘裕奉桓玄之命前去征伐发动叛乱的卢循。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刘裕最终成功地击溃了卢循的叛军。然而,就在此时,何无忌悄悄地前来拜见刘裕,并极力劝说他立即在山阴县起兵,直接对桓玄展开讨伐行动。但刘裕却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他认为应当静待桓玄正式篡位之时,再选择在建康附近的京口起兵,如此一来胜算更大。因此,尽管何无忌苦口婆心地劝诫,刘裕还是并未采纳他的这一建议。
同年十二月,桓玄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公然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彻底打破了东晋王朝原有的政治格局。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和何无忌一同返回京口。在这里,他们秘密商议着如何讨伐桓玄,以恢复晋朝的统治秩序。经过反复的谋划和权衡,刘裕决定联合刘毅、王懿、孟昶以及檀凭之等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起兵。
终于,在二月乙卯日这一天,刘裕率领众将士正式举起了义旗。他们士气高昂,锐不可当,仅仅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顺利地攻占了京口和广陵这两座军事要镇,牢牢掌控住了局势的主动权。这场起义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人们反抗桓玄暴政的希望之光。当时,何无忌极力向刘裕推荐了刘穆之,认为他具备出色的才能,可以担任刘裕的主簿一职。刘裕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此后不久,刘裕率领军队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建康城。桓玄见大势已去,只得仓皇出逃至江陵。刘裕趁胜追击,迅速在建康以武陵王司马遵之名承制建立起行台。
司马遵对何无忌的表现赞赏有加,于是任命他为辅国将军以及琅邪内史等重要职务。同时,还将司马道子府上的精锐兵力调拨给他,命令他与刘道规一同在刘毅的统领之下继续追击桓玄。
桓玄一路向西逃窜到江陵之后,留下了何澹之等将领镇守湓口这个战略要地。然而,何无忌和刘道规并没有被敌人的防守所吓倒。就在四月庚戌日这天,他们果断出击,在桑落洲一带与何澹之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尽管何无忌事先已经得知何澹之本人并不在前来进攻的船舰之上,但他依然毫不畏惧,沉着冷静地指挥着己方军队奋勇杀敌。双方在江面上你来我往,喊杀声震耳欲聋。一时间,箭如雨下,刀光剑影交错闪烁。然而,尽管局势紧张,但众人仍然力劝刘道规全力以赴地发动攻击。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积极的攻势才能增强己方军队的士气,同时打压敌军的威风。就在此时,战场上风云突变!何无忌等人奋勇作战,成功地夺取了前来进犯的敌船舰。随后,他们更是高声宣扬,声称敌军将领何澹之已经被他们所俘虏。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惊雷,瞬间传遍整个战场,令敌军军心大乱、惊恐不安。
趁着敌军陷入混乱之际,何无忌果断抓住时机,与刘道规一起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挡,最终以雷霆万钧之势大败何澹之的部队。这场胜利不仅让他们士气大振,更使得敌军闻风丧胆。紧接着,他们一鼓作气,接连攻克了湓口和寻阳两座重要城池。
在寻阳城中,他们还找到了晋室宗庙的神主,以及武康公主和琅邪王妃褚灵媛。这些人都是晋朝皇室的重要成员,对于稳定局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何无忌等人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她们返回建康,希望能以此进一步巩固朝廷的地位。
时间来到五月癸酉日,这一天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时刻。何无忌与刘毅、刘道规等人在峥嵘洲遭遇了桓玄亲自率领的精锐军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一时间,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但经过一番激烈鏖战,桓玄的军队终究难以抵挡何无忌等人的勇猛攻击,最终战败而逃。桓玄见大势已去,只得无奈地放弃江陵城,向西狼狈逃窜。
此时的江陵城,则落入了荆州别驾王康产的掌控之中。他顺应民心,迅速迎接晋安帝复位,重新恢复了晋朝的统治秩序。至此,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而何无忌等人也因其英勇无畏的表现名垂青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桓玄已死,但刘毅等率领的义军在其离世后的第十日依旧未能抵达江陵。就在此时,桓振等人看准了这一空档,趁机奇袭并成功夺取了江陵城。与此同时,何无忌等人一路行军至巴陵,并在此地先后击溃了驻守在马头的桓谦以及屯驻于龙泉的桓蔚。
随后,他们并未听从刘道规的劝阻,执意要直接攻打江陵。但不幸的是,当他们进军至江陵时,遭遇了桓振与冯该联军的猛烈阻击,最终寡不敌众,惨遭失败。无奈之下,何无忌、刘毅等人只得被迫撤退,退回寻阳以作休整。
时间来到了当年的十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之后,刘毅等人再次统率着何无忌等将领向西进发,继续对桓振展开征讨。此次出征,他们先是一举攻克了夏口,接着又顺利攻破了由冯该分兵把守的鲁山城和偃月垒。待到十二月之时,他们再度成功收复了巴陵。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由于南阳太守鲁宗之义愤填膺,毅然起兵讨伐桓氏余孽,桓振不得不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进攻鲁宗之。趁此良机,刘毅等抓住时机,迅速向江陵挺进,终于成功攻陷这座城池。紧接着,何无忌负责护送晋安帝安全返回建康,至此,这场围绕江陵的争夺之战暂时落下帷幕。三月庚子日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何无忌肩负着重要使命,被任命为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庐江、安丰、历阳、堂邑五郡军事以及右将军和豫州刺史等要职。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变数,就在他尚未到任之际,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朝廷一纸诏令下达,更改了他的职务安排,让他转而持节都督江东五郡军事,并担任会稽太守一职。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经过一番努力与拼搏,何无忌再次获得晋升,此次他荣升为都督荆、江二州之江夏、义阳、绥安等地,同时还负责管辖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这三个州的八个郡的所有军事事务。不仅如此,他还兼任江州刺史这一重任。同年,由于其卓越的功绩和贡献,何无忌被封为安成郡开国公,获赐食邑三千户。此外,朝廷又特别赐予他加督司州之弘农以及扬州之松滋二郡军事的权力。与此同时,为表彰他的才能与威望,还加封他为散骑侍郎,并晋升高位——镇南将军。至此,何无忌已然成为当时朝堂之上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持节战死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的早春二月,大地刚刚从严寒中苏醒过来,然而南方的局势却骤然紧张起来。此时,广州刺史卢循瞅准了刘裕率军北伐南燕、后方空虚这一绝佳时机,悍然发动叛乱,并气势汹汹地向着江州发起了猛烈攻击。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到了三月,得知卢循来犯的消息后,时任江州刺史的何无忌毫不畏惧,毅然决定从寻阳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抵御叛军。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长史邓潜和参军殷阐心急如焚,他们深知敌军来势汹汹,实力不容小觑。于是两人苦口婆心地劝谏何无忌,劝他切勿轻率冒进,而是应该凭借坚固的城墙坚守城池,同时暗中积蓄精锐兵力,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城与叛军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