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曾经辉煌耀眼的徐国历史,还有那灿烂夺目的徐文化,仿若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一般,即便历经千秋万代,依旧源源不断地向外散发着永不磨灭的不朽光芒,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吴文化、徐文化和吴徐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据史籍所记载,在那古老的时代,《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造父凭借着他高超绝伦的驾驭技艺,深受周缪王的宠幸。缪王有幸得到了四匹神骏无比的良驹——骥、温骊、骅骝和騄耳,它们皆是世间罕有的宝马。于是,周缪王兴高采烈地带着这四匹马开始了他的西行巡狩之旅。一路上,美景如画,让周缪王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甚至忘却了回归的日期。
然而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位于东方的徐偃王趁机发动叛乱,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关键时刻,造父挺身而出,亲自为周缪王驾车。他挥动马鞭,驱赶着那四匹骏马如疾风般疾驰而归。这些马匹仿佛通人性一般,一路狂奔,日行千里,最终成功地帮助周缪王及时赶回周朝,平定了这场叛乱。
另外,在《韩非子·五蠹》中还提到,徐偃王盘踞在汉水以东一带(此处“汉”字疑似应为“潢”),其所统治的地域广袤辽阔,方圆达五百里之广。徐偃王施行仁义之道,深得民心,周边众多国家纷纷主动割让土地,表示对他的臣服与朝拜,总计多达三十六国。如此强大的势力,自然引起了荆文王的警觉和担忧。荆文王唯恐徐偃王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果断起兵讨伐徐国。经过一番激烈的征战,最终徐国被消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往篇章。
《淮南子·人间训》之中有着如此这般的一则记载:话说那徐偃王啊,一直以来都对施行仁义之事充满了热忱,他的这种仁德之举声名远扬,以至于周边居然有多达三十二个国家心甘情愿地徒步而来,只为了能够朝拜于他。不过呢,在这里我们需要留意一个小细节,就是其中提到的“陆地”一词,实际上极有可能应当写成“割地”才更为准确哦。而且呀,在后文所引用到的《后汉书》里,同样也出现了这个错误呢。想当年,那位名叫王孙厉的人曾对着楚庄王恳切地进言说道:“尊敬的大王啊,如果您此刻不发兵前去征讨徐国的话,那么将来某一天,恐怕就不是他国来朝拜咱们楚国啦,而是咱们得反过来去朝拜徐国喽!”楚庄王听完这番话语之后,心中不禁大为震动,深深地觉得王孙厉所言极是,于是连忙回应道:“爱卿说得太对啦!”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下令调集大军,毅然决然地出兵攻打徐国。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楚军最终大获全胜,成功地将徐国彻底消灭掉了。
而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则对此事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据说,徐偃王居住在潢池以东的地方,其统治区域方圆达五百里。他广施仁义之道,因此吸引了三十六国心甘情愿地徒步来朝见。周穆王得到了一匹名为騄骥的良驹坐骑,于是派遣造父驾驭着它前去告知楚国,下令让楚国出兵征讨徐国。结果令人惊叹不已,楚军竟然仅用一天时间就抵达了徐国。就这样,楚文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展开攻势,一举将徐国覆灭。徐偃王虽然心怀仁德,但却缺乏权谋之术,又不忍心与自己的子民相互争斗,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北逃亡至彭城武原县东山脚下。令人感动的是,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自愿追随他一同迁徙至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徐山。
唐代大文豪韩愈精心撰写的《衢州徐偃王庙碑》,乃是基于前文提及的诸多珍贵史料而创作完成的。至此,我们已然清晰地了解到与徐偃王相关的那段充满神秘色彩且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据那部被《史记正义》所援引的《古史考》一书中明确记述道:“徐偃王所处之时代,恰与楚文王相同,然而其与周穆王之间却相隔甚远。要知道,每当天子出巡之时,皆会有强大的周朝护卫军紧紧相随。如此情形之下,又怎会出现天子于拯救动乱之际,独自一人展开漫长征途,并能做到一日千里这般令人难以置信之事呢?显而易见,此等说法实难契合真实状况啊!”
崔述在他的着作《丰镐考信录》当中同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在周穆王之前,有鲁国国君所作的《费誓》,其中提到‘前往征讨那些淮夷人,此时徐戎也一同兴起作乱’;而在周穆王之后,则有周宣王的《常武》,里面写道‘让徐国感到惊恐震动,于是徐国前来朝见称臣’。由此可见,徐本来就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他们与淮夷相互勾结,时常成为边境地区的祸患,时而反叛,时而归服,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因此,徐偃王不可能凭借施行仁义就能使诸侯们归顺服从,也并非因为周穆王的远游才开始叛乱。而且,楚文王即位时间是在周庄王的第八年,往上推算到共和初年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从周穆王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又怎么可能与他一起共同征伐徐国呢?”现今经过考察发现,说荆文王讨伐徐国的是韩非子,认为是楚庄王的则出自于《淮南子》,而声称是周缪王的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将《韩子》和《史记》混淆在一起谈论的,便是《后汉书·东夷传》了。关于缪王的事迹,没有被记载在《周纪》之中,而是出现在了《秦本纪》里。这其实是秦人自称他们的祖先造父,想要神化他的技艺,夸大他的功绩,所以才牵强附会到偃王的事情上去。而且,《赵世家》还记载着缪王派遣造父驾车,向西巡视狩猎,并见到了西王母。这本就是用来记录奇闻异事的,并非当作可信的正史来书写。因此,司马迁在撰写《周纪》时将这件事删除掉了,但却保留在了另外两个篇章当中。太史公司马迁的用意,可以说是极其谨慎且明显的啊!
(马氏所着的《绎史》也曾提到过:“《史记》中声称造父为君王驾车去巡视狩猎,还见到了西王母。然而当徐偃王造反的时候,每天骑着千里马奔驰,最终攻破了敌军。难道仅凭君王的副车就能取得胜利吗?还是说整个军队都拥有如此迅捷的脚步呢?《史记》没有把这段内容收录进《周本纪》里面,无非也是因为它只是杂糅采集了各种奇异的说法,用以传递那些可疑的故事罢了。”这种说法对于阐释史书的体例非常具有洞察力和见识。我在辨析《史记》中有关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传说的虚妄之处时,同样运用了这样的例子,请参考阅读《考辨》第九十五篇。此外,按照《礼记·檀弓》中的记载,徐国的大夫容居曾经说道:往昔我们的先君驹王向西征讨,成功渡过了黄河。)要探究这匹骏马究竟属于哪个时期的王者,恐怕并非那个施行仁义的偃王所能知晓的。倘若认为现今《秦纪》和《赵世家》中所记载的缪王轶事,乃是源自徐驹王的经历,那么它依然与那位因施行仁义而被楚国剿灭的徐偃王有所差异。毕竟,徐偃王自身与宋王偃存在关联,实在无需因为徐驹王而心生疑虑。待到楚文王在位期间,仔细考证《春秋传》以及《楚世家》等典籍,其中均未提及关于徐偃王的事迹。(楚成王曾经征伐过徐国,当时齐桓公出手相救,但徐国仗着有齐国救援反倒遭遇失败,此事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的记载。后来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子章羽逃往楚国避难,详见《左传·昭公三十年》。)由此可见,韩说所言纯属虚妄。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声称徐偃王是由于推行仁义才导致国家灭亡。我个人怀疑徐偃王其实就是宋王偃,至于他遭到覆灭之时,唯有《淮南子》中关于楚庄王的说辞较为可信。之所以会将宋国称为徐国,大概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迁移到了彭城一带。正如《韩世家》里所描述的那样:“文侯二年攻打宋国,一直进军到彭城,并擒获了宋国国君。”据《年表》记载,这句话也是有出处的。当时正值宋国处于休公统治时期,大概已经迁都到了彭城,但这段历史却没有被详细记录下来。原来宋国的都城本在商丘,那个地方四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完全没有险要之地可以防守。然而彭城一带民风剽悍强劲,而且正好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之上。自从楚国攻占彭城并将其封赏给鱼石之后,晋国悼公曾经围攻此地,后来更是郑重地把它交给了宋国,于是彭城便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宋国之所以选择迁都到此,实际上和赵国迁徙至邯郸、韩国迁徙至新郑、魏国迁徙至大梁的用意相同,都是为了靠近军事要冲以便自我镇守。所以宋国也被称为徐国,这里所说的“徐”就是指新的都城彭城。就好像韩国被称为郑国,魏国被称为梁国一样。(彭城在晋朝时设立为徐州,一直沿用至今。淮夷和徐戎向来都隶属于商朝。因此商朝以及后来的宋国也能够获得“徐”这个称呼。)此外,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朝的九鼎沉没在了泗水彭城之下。”还有《始皇本纪》里提到:“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时候,路过彭城,虔诚斋戒并举行祈祷祭祀仪式,想要从泗水中捞出周朝的宝鼎。”这些也都能证明宋国的都城就在彭城。(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后面还会详细说明。)据《后汉东夷传》所述,偃王所居之地位于潢池以东。此外,在《水经济水篇》中还记载了黄水和黄沟,其东边便是沛地,此地在秦朝时属于泗水郡,当年刘备主政徐州之时便将治所设于此地。再往南去就是彭城,而往东则是武原和徐山。(不过《泗水注》中将此处称作徐庙山。)这里应该就是偃王的国度所在之处了。
传说偃王统治的地域方圆达五百里,这与《宋策》中墨子游说楚国时所说的宋国地域面积相同。关于偃王这个称呼,有人猜测可能是王偃名字的倒置。经过考证,古代谥法之中并没有“偃”这个谥号。《秦本纪集解》曾引用《尸子》中的话:“徐偃王身具筋腱却没有骨头。”司马贞认为他之所以被称为偃王正是源于此特征。然而这种说法实在荒诞不经,并不能作为偃并非谥号的有力证据。
在那本名为《志疑》的着作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偃王这位人物啊,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也许他并没有得到官方正式赐予的谥号呢。然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诸如《国策》、《墨子》、《吕览》以及《新序》等等众多的古代典籍里面,却都不约而同地尊称偃王为康王;可是另一方面,在《荀子王霸篇》这部作品当中,竟然又称呼偃王为宋献。针对这种现象,杨倞专门作出了一番注释说道:当一个国家走向覆灭之后呀,那些忠臣义士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内心对于君主的情感和评价,私底下各自去给已经逝去的君主拟定谥号,也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不同典籍之间对偃王谥号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和不一致的情况。”
从这一系列的记载来看呀,偃王既拥有康王这个谥号,同时还被称作宋献,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些所谓的谥号在当时那个时代可能并没有广泛传播开来并且被大家普遍认可与使用。恰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在提及偃王的时候,甚至会把他的名号故意颠倒过来加以运用。这就好像我们在《庄子·列御寇》当中所看到的那样:“曹商接受了宋王的命令,肩负着重要使命前往秦国出使啦。”
《释文》:“司马云:偃王也”则王偃后人固亦称之偃王矣。谓其见灭,惟《淮南》楚庄王之时得之者?楚两庄王,一在春秋时,(考之《春秋传》及《楚世家》,庄王元年伐舒蓼,十三年众舒叛,楚灭舒蓼,疆之及滑汭[rui],盟吴、越而还,如是而已。《左氏传》备载庄王事,亦不似有所谓徐偃王,割地而朝者三十二国,而见灭于楚也。)一在战国时,顷襄王又称庄王。(参读《考辨》第一三一。)《六国表》宋灭当楚顷襄十二年,故《淮南》以为庄王也。宋亡于齐,其后楚得其淮北徐地。当时盛毁之者,拟之桀纣,盖出诸列国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则口道仁义不能忘。凡今先秦书记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国史记。而宋以国亡无史,其仁义之设施,已不足自传于后世。惟野民小人之所称誉,谓徐偃王行仁义而亡国者,其流传失真,乃误以为春秋之徐,或乃以谓在楚文在时,或乃以为当周缪王之世。传者弗深考,乃不知其即宋王偃。古事流传,其漫迤流衍如此者多,不足怪也。
又按:荀子《非相》列举徐偃王、仲尼、周公、皋陶云云,似徐偃王年代最在后,则亦非周缪王及春秋楚文、庄时人矣。此篇列之圣贤之俦,而《王霸》篇又并称宋献、齐湣,此则时人对宋偃评量本不一致,《非相》亦不必出荀卿手笔耳。
《徐偃王》
仁暴由来各异施,秦徐至竟孰雄雌。君看骊岫[xiu]今无墓,得似柯山尚有祠。(刘克庄)
《徐偃王》
当年大德瑞朱弓,仁在斯民千古同。故国已无徐子土,灵祠今有梵王宫。
水流檐影晴江上,山接钟声暮霭中。揽辔[pèi]此行因致敬,蒲团分坐听谈空。(杨伯岩)
《徐偃王赋》
文以延国,徐以邈绵。德道不陨,仁义坦然。巍巍武原,络绎朝拜之踵;汤汤淮水,倒映明净之岸。谁识徐山之高,独葆真性之善。合十揖拜,每钦先圣高志;援翰作赋,长祈情溢尘寰。
溯夫伯益佐禹,功广志清。若木乃以封徐,礼让表率国中。数代英烈,伟岸徐土;累世匡政,承祀诞公。除酷减刑,衙署罕争诉讼;简约军事,剑刀熔化犁耕。督庠[xiáng]序之教,谨孝悌之明。慈雨广布,何限淮夷之地;恩波遍及,今传吴越之颂。
惜惟礼崩华夏,术乱春秋。贤者不贵,仁者不寿。尊从本心,何忍斗其百姓;敛避锋芒,亦免伤及楚周。不宝土地,存义以肃立;不矜江山,秉仁以自修。视下如伤,慰乎上苍知我;仰天无愧,巍乎古今谁俦。延不绝之后裔,誉长美于众口。
至若从来寇王,成败否臧。尸曰无骨,史书反上。拘儒虽多刻薄,浅诞不减流芳。籍有毁誉,民皆仰望。荀卿论圣,比仁德于周孔;韩愈谒[yè]拜,问谁人之颉颃[háng]。谱牒长贻,后裔笃效祖志;名实相副,草木伏偃风尚。且看庙宇林立,似昭正道煌煌。
斯人已逝,百代悠悠。名利得失一时,慈悲照亮千秋。墓安隐学,往来慕名之瞻;祠遍栖真,护佑东海之瓯。挂剑台前,仁昔感化异国;好人苑里,义今荡漾徐州。三尺巷内情沁溢,云龙湖畔花香幽。不愧通衢[qu]五省,火轮滚滚播温暖;自豪名满天下,帆樯[qiáng]浩浩扬风流。
赞曰:嗟嗟偃王,亘古谁属。以仁易国,何吝其土。败犹为荣,无愧仰俯。季札挂剑,宋不趁虚。国士景从,千里膺[ying]服。天道酬报,子孙繁富。法理诸夏,德领良图。由是观也,万载功着。(薛刚)
人物争议
出生之谜
下邳,古徐国也,昔徐君宫人生一大卵,弃于野。徐有犬,名后苍,衔归。温之卵开。内有一儿,有筋而无骨。后为徐君,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原载《述异记》)
按《述异记》里的记载,彭城,是古徐国所在地。以前徐国国君夫人生下了一个大肉球,扔在了野外。徐君或者徐国有一条叫后苍(有书曰鹄苍)的狗,把他衔了回来,等等。
逃亡之谜
西周徐国国君徐偃王,见《说苑》)徐偃王逃往何处,众说纷纭。史籍记载说他死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徐州邳县)东山。但据一些地方志,如《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江苏。
清代徐时栋《徐偃王志》中,则有一场背后算计徐偃王的阴冷的对话: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dàn]豚也,又何疑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很少会有人知道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以“仁义治国”着称的徐偃王会把他国亡之后的人生中的最后那段岁月交付给东钱湖畔那座并不起眼的隐学山。山下的村民对隐学山和隐学寺并不陌生,但是,谈及徐偃王,大都摇摇头说不知道,也许,这才是徐偃王当年隐居于此的最初本意。
元代诗人徐本原在几百年前早就造访过徐偃王墓地,追怀往昔,凭吊偃王生平事迹,咏叹历史命运无情,作诗云:“山以隐学名,上有栖真祠。翁仲医草莱,再拜空嘘嘻。辽东鹤不返,冢墓何累累。子孙繁且衍,谱牒能相贻。零落千载下,恻然起遐思。”
徐偃王一位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主,他从出生就具有传奇色彩,他的选择始终有困惑,因为仁爱世故,更令我们难以想象。历史这本书籍实在太过厚重,我们始终无法通过文字去体悟人物的选择,说他是枭雄也好,骂他无能也罢。希望未来随着史料的丰富,让我们好好的透过历史来观察一位人物去感受他们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