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徐氏家秘方 > 悲哀的徐绍(第1页)

悲哀的徐绍(第1页)

徐绍,男,三国时期的将领,原吴国南陵督,寿春之战被俘后投降魏国。

建安265年,吴帝孙皓受了谗言,强迫徐绍的部属移居至此。晋文王与皓书曰:“圣人称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途,纯德既毁,剿剿民之命,以争强于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复帱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惟华夏乖殊,方隅圯[yi]裂,六十余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今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威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回旗东指,以临吴境。州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结盟,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使江表底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伐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以悼蜀民独罹其害,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于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于后乎!是故旋师按嘉,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理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zuo],去危即顺,屈己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履祚,而不称于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

徐绍原本乃是吴国之南陵督,此人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然而,命运却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寿春之战中转了个弯。在激烈的战斗中,徐绍不幸被俘,面对魏国强大的压力和利诱,最终选择了投降。

时光荏苒,魏元帝曹奂登上皇位之后,看中了徐绍的才华与能力,于是大笔一挥,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这一要职。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吴国之间的关系,曹奂特意派遣徐绍与孙彧一同出使吴国。

就这样,徐绍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舟车劳顿,终于来到了濡须这个地方。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不知从何处冒出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悄悄地向吴主孙皓打起了小报告。这些人添油加醋地说道:“那徐绍啊,竟然在背地里大肆称赞魏国的种种好处!”

孙皓听闻此言,顿时怒不可遏。他心想:好一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竟敢背叛故国,还对敌国赞不绝口?盛怒之下,孙皓立即派出一队精兵强将,快马加鞭去追赶徐绍一行。

没过多久,追兵便赶上了徐绍等人。可怜的徐绍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五花大绑地带回了吴国都城。孙皓毫不留情地下令将其处死,以儆效尤。不仅如此,就连徐绍的家属也未能幸免,全部被迁徙到遥远而荒凉的建安地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徐绍的生平事迹主要产生了以下影响:

对吴魏关系的影响

恶化关系:徐绍作为吴国南陵督投降魏国后,又在作为魏使回访吴国时因被谗言中伤而被杀,这使得吴魏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猜忌和敌对情绪,为后续可能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阻碍交流:徐绍之死让双方的外交交流受到冲击,此后一段时间内,两国之间的使者往来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减少,不利于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和增进了解。

对吴国国内的影响

内部政治氛围紧张:徐绍的死引发了吴国国内的政治动荡,使得吴国的政治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其他官员可能会因此而人人自危,担心自己也会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受到牵连,影响了吴国政治的稳定和团结。

对外政策调整:徐绍事件可能导致吴国在对外政策上更加谨慎和强硬,对魏国的态度可能会更加敌对,加强边境防御和军事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吴国的战略决策和资源分配。

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自身命运悲惨:徐绍原本是吴国的南陵督,在战争中被俘后投降魏国,后又因他人的谗言而被吴主孙皓杀害,其个人命运十分悲惨。

家属受到牵连:徐绍死后,他的家属被迁徙到建安,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曹奂生平事迹如下:

早年经历

曹奂,原名曹璜,表字景明。他于正始七年(公元246年)降生于燕国的国都蓟县,其祖父乃是威名赫赫的魏武帝曹操,父亲则是燕王曹宇。

嘉平年间,曹奂获封北平亭侯一职,此后他在仕途上稳步前行,先后担任了给事中、奉车都尉以及中垒将军等要职。时光流转至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曹奂又被晋封为安次县常道乡公。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前任皇帝曹髦惨遭杀害,这一事件震惊朝野。在此动荡之际,司马昭果断出手,将曹奂拥立为新帝,并为其改名为曹奂,同时还让他过继成为魏明帝曹叡之子。

就在同年六月,曹奂在太极前殿正式登上皇位,接受群臣朝拜。尽管表面上贵为天子,坐拥天下,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全然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可怜的曹奂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罢了,他就如同那提线木偶一般,一举一动皆受司马氏操控,沦为了司马氏手中的政治傀儡。

在位期间,这位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二月,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谋略,毅然决定从益州划分出一部分区域,设立全新的梁州。这一决策不仅有助于加强地方管理和统治效率,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为了安抚益州的士民百姓,他特别下令大赦天下,并给予他们一项极为优厚的政策——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免除其一半的租赋负担。这项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生活压力,赢得了民心。

到了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又推行了另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即果断撤销遍布各地的屯田行政机构。这些屯田机构原本是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而设立,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存在已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他当机立断,将屯田官罢免并调任其他合适的职务,使得行政管理体系得以进一步优化和精简。

在军事领域,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曹奂下达诏令,命令各路大军大规模进击蜀汉。此次行动兵分多路,派遣了诸如邓艾、钟会等众多杰出将领分别率领部队出击。经过数月艰苦鏖战,终于在同年十一月传来捷报,蜀汉后主刘禅无奈之下选择投降,至此蜀汉政权宣告覆灭。然而,蜀汉的灭亡并未让局势完全稳定下来。就在此时,东吴军队趁势进逼永安,形势一度变得十分危急。面对来势汹汹的东吴军队,魏国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调度驻守在荆州、豫州等地的精锐之师,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支援,成功抵御住了东吴的进攻,巩固了边境防线。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的那个八月,骄阳似火,大地仿佛都被炙烤得微微颤抖。就在这个月里,权倾朝野的司马昭突然离世,这一消息如同惊雷般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而他的儿子司马炎,则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相国和晋王的高位,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间便来到了十二月。寒风凛冽,吹得人瑟瑟发抖,但这寒冷并没有冷却司马炎心中的野心与欲望。终于,在这个冰冷的月份里,魏帝曹奂无奈地选择了禅位,将皇位拱手让给了司马炎。随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曹魏王朝就此画上句号,退出了历史舞台。

失去皇位后的曹奂,被迫迁居到了那座孤寂的金墉城。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太过绝情。不久之后,他又被封为陈留王,并获准居住在邺城。在这里,尽管已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依然享有着一些特殊的待遇:可以使用天子所用的旌旗;依旧能够按照魏国原来的历法来纪年;向上书时无需自称臣子;接受诏书时也不必下拜行礼。这些特殊待遇虽然无法弥补他失去皇位的痛苦,但至少能让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些许昔日的尊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历经沧桑的曹奂在陈留封国内悄然离世,终年五十八岁。他的离去,就像一片落叶轻轻地飘落在大地上,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最终,他被追谥为“元皇帝”,这个谥号或许是对他曾经作为一国之君的一种缅怀与肯定吧。

得以善终殊为不易。

魏元帝曹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

标志曹魏灭亡:曹奂的禅位标志着曹魏政权的终结,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西晋统一全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禅位模式影响:曹奂的禅位过程相对和平,为后世的政权更替提供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模式借鉴。此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的更替多采用禅位形式,尽管背后往往有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但表面上的和平交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规模的战乱和社会动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