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详(?—234?)一作徐祥(见《建康实录》),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东吴都尉,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讨孙权,双方大战于濡须口。此战曹操和孙权不分胜负,曹操自己也有撤退的打算。孙权于是遣都尉徐详为使者,向曹操请降,为日后的大局作准备。曹操答应了孙权请降的要求,派遣使者与东吴修好,并以政治婚姻来巩固双方的联盟。
人物简介
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春天。此时局势变幻莫测,各方势力相互角逐。徐详临危受命,以都尉的身份肩负起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代表孙权前往曹操处请求投降。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徐详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最终,曹操应允了孙权的请降请求,并派出使者前往东吴与之修好,双方甚至立下誓言要再度结为姻亲,以巩固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
此后不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夷陵之战爆发。这场战役过后,东吴的军事部署面临着重大调整。在此关键时刻,胡综领受孙权旨意负责组建一支精锐部队——解烦兵。而徐详也因其卓越的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获任解烦兵的左都督一职,与身为右都督的胡综并肩作战,共同统领这支新成立的劲旅。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受封吴王,徐详因多年来的赫赫功绩得到封赏,被册封为亭侯,可谓功成名就。
孙权称帝之后,定都于建业城,开启了东吴新的历史篇章。在此期间,徐详和胡综二人一同被委以重任,出任侍中之职。由于他们表现出色,功绩卓着,很快便双双进封乡侯,并同时兼任左、右领军之要职。不仅如此,徐详还肩负起了更为重要的责任——担任节度官,专门负责掌管军队的粮草等物资调度事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徐详却先于胡综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对于东吴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徐详逝世后,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原本打算让诸葛恪接替徐详所留下的节度官职务。但就在此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修书一封寄给东吴名将陆逊,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这一人事安排的看法并加以劝阻。最终,孙权听从了陆逊转达的意见,改变了原先的想法。
从陈寿对徐详的评价“数通使命”不难看出,徐详曾多次代表东吴出使他国,而且每一次都能够不辱使命,顺利地完成各项外交任务,充分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智慧谋略。正是因为有像徐详这样杰出人才的存在,才使得东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人物相关记载
《三国志·吴主传》
(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三国志·胡综传》
(孙)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刘备下白帝,权以见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立解烦两部,详领左部、综领右部督。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蕲春太守,去江数百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魏拜权为吴王,封综、仪、详皆为亭侯。
徐详者字子明,吴郡乌程人也,先综死。
《三国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恪。
《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引《吴地记》
吴王遣徐详至魏,魏太祖谓详曰:"孤比者愿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游姑苏之上,猎长洲之苑,吾志足矣。"详对曰:"大王欲奉至顺以合诸侯,若越横江而游姑苏,是踵亡秦而蹑夫差,恐天下之事去矣!"太祖笑曰:"徐生得无逆诈耶?"(御览卷二百六十三亦有所引)
以下是一些关于徐详的轶事典故:
建安二十二年,风云变幻之际,徐详肩负着重大使命,出任都尉一职。当时,正值濡须之战如火如荼地展开,战火纷飞,局势紧张。
孙权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徐详前往曹营,向曹操请降,以求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当徐详踏入曹操营帐时,面对这位雄踞北方、威震天下的霸主,心中虽有忐忑,但仍保持着镇定自若。
曹操目光如炬,凝视着眼前的徐详,缓声道:“孤近来一直渴望能跨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一同畅游姑苏之上,狩猎于长洲之苑,如此这般,吾心之志便可得以满足。”这话语看似轻松,实则暗藏威胁之意。
然而,徐详并未被曹操的气势所压倒。他略作思考,从容应答道:“大王您一心想要奉行至顺之道以联合各路诸侯,如果贸然越过横江而去巡游姑苏之地,那无异于是重蹈亡秦和夫差的覆辙啊!恐怕到那时,天下大事将会变得难以掌控。”这番话不仅巧妙地回应了曹操的威胁,更是坚定地维护了孙权的尊严。
曹操闻听此言,先是微微一愣,随后不禁放声大笑起来。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徐详,调侃道:“难道汝事先就认定孤心存狡诈不成?”但笑声过后,曹操心中也暗自赞赏徐详的机智和勇敢。
最终,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曹操答应了孙权的请降请求。他随即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修好,并且立下誓言,要重新缔结姻亲关系,以巩固双方之间的联盟。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交锋,在徐详的出色应对下,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在那场惊心动魄、硝烟弥漫的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局势稍显稳定之际,胡综领受了一项重要使命——组建一支精锐之师,名曰“解烦兵”。而在此过程中,徐详被委以重任,出任了解烦兵的左都督一职,与此同时,胡综自己则担任着右都督。这一安排足以彰显出徐详在军事领域所具备的卓越才能以及深受孙权器重的程度。
时光流转,当孙权荣登吴王位之时,他开创性地设立了一个全新官职——节度官。这个职位责任重大,需掌管军队粮草等物资的调配事宜。令人瞩目的是,首任节度官正是徐详!他肩负起如此关键且繁重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确保军粮供应的顺畅和稳定。
然而,命运无常,徐详终有离去之日。在他离世之后,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让诸葛恪接替其节度官之位。可就在此时,远在蜀汉的诸葛亮却迅速得知了这一消息,并毫不犹豫地修书一封寄给了东吴的统帅陆逊。信中的言辞恳切,指出诸葛恪性格上存在疏忽大意之处,恐怕难以胜任节度官这般至关重要的职务。诸葛亮希望陆逊能够劝说孙权改变主意,另觅贤能之士担当此职。从这一系列举动不难看出,徐详在调度军粮方面的工作必定是做得极其严谨细密,毫无疏漏可言,以至于连诸葛亮都对他的能力赞赏有加,并且对其后继者的选择表现得如此关切。
胡综生平事迹
胡综,这位东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于183年降生于豫州汝南郡固始。然而命运却早早地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幼年时期便失去了父亲这一重要依靠,只能随着母亲四处避难,最终流落到江东地区。
时光荏苒,当胡综年仅十四岁时,他有幸投身于孙策麾下,成为一名门下循行。在此期间,他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机敏的头脑,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又来到吴郡,与当时尚未即位的孙权一同求学,这段同窗之谊也为日后两人紧密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00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大业,出任讨虏将军一职。胡综因其卓越表现得到重用,被委以金曹从事的重任。此后不久,他更是随军出征,参与讨伐黄祖之战,并因战功卓着而获封鄂长。
随着时间推移,孙权地位不断攀升,官至车骑将军。此时,他再次征召胡综,将其调入书部任职。在这里,胡综与是仪、徐详共同掌管着军政机要事务,成为孙权决策时不可或缺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在胡综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中,有着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平定东吴将领晋宗叛乱一事。当时晋宗背叛吴国投降曹魏,形势一度危急。关键时刻,胡综挺身而出,与贺齐率领轻装部队迅速出击,巧妙运用战术,成功将晋宗生擒活捉。此役过后,胡综因功被加封建武中郎将,声名远扬。
此外,当刘备兴兵自白帝城进发之时,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胡综临危受命,深入各县精心选拔兵员,最终招募到六千名精锐之士。他以此组建起两部解烦兵,并亲自担任右部督,带领这支劲旅奋勇作战,多次化解危机,为保卫东吴立下汗马功劳。
且说那胡综,实乃东吴之重臣也!昔日他曾与周鲂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一同征伐那作乱的将领彭绮。此二人紧密合作,精心谋划,于战场上纵横驰骋。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浴血奋战,终得平定叛乱,使得东吴境内重归安宁,局势得以稳固。
而论及胡综之政治成就,亦是颇为显着。当孙权受封吴王之时,因其功勋卓着,胡综获封亭侯之爵。待到孙权正式称帝之后,更是对其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侍中之职,并晋封为都乡侯。彼时,胡综与徐详一并担任左右领军,其后又被拜为偏将军,同时兼任左执法一职,掌管诉讼事务。
自孙权掌控江东以来,诸多重要的诰文、册封任命的文书以及致他国的往来书函等,皆由胡综亲自操刀撰写。此外,他还曾建言献策,提议制定律法条例,明文规定若地方官员擅自离开职守返家奔丧,则处以死刑。而在辽东一事当中,胡综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协助辅吴将军张昭与孙权消除嫌隙,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