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湛之(公元410年-公元453年),表字孝源,乃是东海郯县(现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士。于南朝宋时期官居要职,其身份显赫非凡,乃宋武帝刘裕之外孙,亦是会稽长公主刘兴第所出之子。
说起这徐湛之的早年经历,着实令人慨叹。他自幼命运多舛,早早地失去双亲成为孤儿,但也正因如此,反而备受宠溺关爱。常常伴随在江夏王刘义恭左右,并一同陪伴在宋武帝刘裕身侧,甚至连日常起居饮食都不曾分离片刻。
时光荏苒,到了元嘉二年(即公元425年),此时的徐湛之年岁渐长,才华初显。朝廷见其资质出众,遂任命他担任着作佐郎以及员外散骑侍郎等职务。然而,面对这般殊荣与机遇,年轻的徐湛之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拒绝,并未欣然领命就职。或许是他自觉尚需更多历练沉淀,又或者心中另有一番抱负规划。总之,他的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与猜测,而这位少年究竟会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仕途之路呢?一切犹未可知……
元嘉六年伊始,宫廷之中便着手修建东宫,而在此期间,他也迎来了仕途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任命与变迁。起初,他担任补太子洗马一职,随后辗转成为国子博士。紧接着,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英勇无畏的表现,他荣升为奋威将军,并出任南彭城、沛二郡太守。此后,由于其出色的政绩和能力得到进一步认可,他被调任至黄门侍郎。然而,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因其祖母年迈体弱需要照料,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返回家乡尽孝。
尽管离开了官场,但他的才华并未被埋没。不久之后,他再次被委以重任,同时获授两个郡的太守之职,并加封为辅国将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职务不断调整,先是调入秘书监,兼任右军将军;而后又转任侍中,并且加授骁骑将军。不仅如此,即使在频繁的调动中,他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工作成绩,因此得以继续留任秘书监,同时还增添了散骑常侍这一要职,而骁骑将军的职位则始终未曾变动。
后来,当有调任中护军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拒绝。不过没过多久,他再度接到新的任命——太子詹事,且不久之后又加任侍中。就这样,他在官场上屡次获得晋升,可谓平步青云。
与此同时,徐湛之亦身兼数职,不仅出任冠军将军、丹阳尹等要职,更被封为征虏将军,同时加授散骑常侍。只可惜当时恰逢公主丧葬之事,按照礼仪规定,他无法立刻接受这些封赏。待葬礼结束之后,朝廷重新赐予他先前的所有官职,面对这份殊荣,他却毫不犹豫地上表坚决辞谢。甚至亲自前往廷尉处请罪,表示自己实难胜任。好在刘义隆皇帝体察其诚意,特意下诏令狱官不得受理他的请罪之举。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还是接受了这份任命。只是对于常侍一职,他依旧坚持辞让,而刘义隆这次也应允了他的请求。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一场惊天动地的谋反阴谋正在悄然酝酿。范晔等人心怀不轨,妄图颠覆朝廷统治。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徐湛之最初竟也卷入其中,与他们同流合污。然而,或许是良知未泯,又或者是出于其他考量,徐湛之后来选择揭发这起谋反之事。只可惜,他所陈述的情况并不全面,未能将整个事件和盘托出。结果,他还是受到了范晔等人的牵连。面对这一局面,徐湛之深知自己罪责难逃,于是主动前往廷尉处投案自首,坦诚地交代了自己所知晓的一切。
皇上得知此事后,念及徐湛之过往的功绩以及此次主动认罪的态度,并未对他严惩不贷,而是给予了一番抚慰,并准许他归家自省。经历此番风波后的徐湛之,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时间来到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徐湛之终于服完了公主丧期。此后,他得以重新踏上仕途之路,官职得到晋升,转任中书令一职,并兼任太子詹事。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出朝任职的机会,担任前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在此期间,徐湛之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他深谙为政之道,既施以德政,关爱百姓,又以威严震慑不法之徒。在他的治理下,南兖州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
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徐湛之再度迎来职务变动,这次他出任丹阳尹,依旧兼任太子詹事,同时保留将军职位不变。此时的他已然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方的索虏大军如狂风骤雨般向南侵袭,一路势如破竹,直逼瓜步。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京城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关键时刻,徐湛之义无反顾地率领军队奋起抵抗,保卫京城安全。与此同时,皇太子刘劭也亲率人马镇守石头城,与徐湛之相互呼应,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场激烈的战斗持续多日,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在徐湛之和刘劭的顽强坚守下,最终成功击退了索虏大军,保住了京城的安宁。
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的春天,大地逐渐从寒冬中苏醒过来,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鲁爽兄弟率领其部下毅然决定归顺大宋王朝。
说起这鲁爽,那可是鲁轨之子,出身将门世家。此次归降之举,无疑给宋朝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优势。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徐湛之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和智慧。
徐湛之深知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各方势力的团结与合作,因此对于鲁爽等人的归顺,他不仅给予了特别优厚的奖励,还欣然接纳他们,完全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意气用事。这种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的胸怀,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然而,经历了此事之后,徐湛之却萌生出了退隐乡间的念头。或许是厌倦了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又或许是想要远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的宁静。于是,他向皇帝上书乞求辞官归隐,但这一请求并未得到应允。
尽管未能如愿退居乡村,但徐湛之依旧秉持着忠诚勤勉的态度继续为朝廷效力。不久之后,他的职位发生了变动,转任尚书仆射,并兼任护军将军一职。
与此同时,在朝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尚书令何尚之。何尚之见徐湛之身为皇亲国戚,深受皇上的宠爱和信任,便心生一念,欲将繁杂的朝政统统交予徐湛之打理,自己则可以落得个清闲自在。自此以后,所有的上书申诉之事,何尚之都不再过问处理。
面对何尚之此举,徐湛之并没有盲目接受。他依据《职官记》以及相关法令指出:尚书令乃是统领朝廷内外大小事务之人,需对全局进行掌控调度。只有当尚书令职位出现空缺时,政务才会由仆射来负责管理。言下之意便是,如今既然有尚书令在位,那么处理朝政之事仍应由何尚之承担主责。正因如此,他毫不犹豫地将繁重的政务一股脑儿全部推卸给了何尚之。而何尚之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担子,他同样选择了推脱。就这样,两人你来我往,互相推诿着本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
此时,御史中丞袁淑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毅然决然地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将这两个不负责任的官员一并免去官职。这份奏折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
然而,刘义隆在接到这份奏折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明确指出:“尚书令与仆射乃是负责具体处理朝政事务之人,理应齐心协力、各尽其职。可如今你们二人不仅未能如此,反而相互推诿,这种行为实难容忍,必须予以纠正!不过,考虑到前朝遗留下来的朝政较为混乱且存在诸多错谬之处,才致使今日出现这般状况,故此次暂且破例不对你们加以追究。但从今往后,务必详加匡正自身之行,切不可再犯类似错误!”
既然圣上已经发话,那便只能照办。于是,刘义隆下令让徐湛之和何尚之共同受理来自下方的上书。尽管名义上何尚之身为尚书令,地位高于徐湛之,可实际上真正掌控朝政大权的依旧是徐湛之一人而已。
在此之前,刘湛因罪遭诛,殷景仁不幸离世。此后,刘义隆先后委任沈演之、庾炳之、范晔等人为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再度发生变化。先是范晔惨遭杀害,紧接着庾炳之便被免职。不久之后,沈演之与何禹之也相继离世。
就在众人以为朝中局势会因此陷入动荡之时,江湛异军突起。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手段,成功坐上了吏部尚书的宝座,并与徐湛之一同掌握了朝中的重要权力。自此以后,世人便将他们合称为“江徐”,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刘义隆身患疾病,身体每况愈下,徐湛之便频繁地进宫侍奉他,悉心照料其医药之事。然而,就在这期间,那令人震惊的二凶巫蛊事件竟然败露了出来!皇上得知此事之后,怒不可遏,心中萌生出了废弃长子刘劭,并赐予次子刘浚死罪的念头。
说来也怪,三子刘骏并不受皇上的宠爱,故而屡屡被派遣出使外藩,无法长期居住在京城之中。
此时,南平王刘铄与建平王刘宏一同深得皇上的喜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铄的妃子正是江湛的亲妹妹。于是乎,她便时常在皇上面前劝说,力荐立刘铄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