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在审核中,也没提醒我屏蔽,也没说要改,估计是要人工审核,但人不在,没放出来
711是最小心脏移植】
全球最小人工心脏在河南完成首例植入
这是颗全球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人工心脏”。
它体积仅有乒乓球大小,金属材质,90克重。在手术过程中,它被精巧地固定在左心室贴近心尖的位置。一条连接着“人工心脏”的电缆从胸腔经皮下从肚脐上方皮肤穿出,与两块体外电池和一个控制器相连。
它可以部分替代心脏功能,辅助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保证人体生命和代谢需要。
手术医生之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告诉“医学界”,这标志着我国急危重症心脏疾病的救治能力迈上新的历史高度,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植入“人工心脏”
马先生是这颗“人工心脏”的拥有者。
他今年43岁,来自河南省邓州市,从部队转业后从事建筑行业多年,长期加班、熬夜,经常喝酒,从八岁开始抽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吸烟史。4年前,他开始出现间断性胸闷、气促和心慌等症状。
医院检查后,他被诊断为心脏病,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据悉,人体心脏一共有4个瓣膜,而马先生的2个瓣膜都出了问题。
程兆云教授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前不久,马先生上述症状加重,入院后经检查发现已经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而且出现了心律失常,呈心力衰竭表现,力气不够用,连吃饭都要坐在床上,病情很严重,随时会有猝死等情况。
“第一,患者日常活动已经严重受限,平常就是卧床不起;第二,血压需要一直靠药物维持;第三,按照医学标准,如果不用利尿剂的话,患者排尿很少,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信号和指征。”
经过超声、X光、CT、磁共振等一系列辅助检查后,医院确诊马先生为心力衰竭,并判定:对该患者病情而言,药物治疗已无明显效果,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最佳方案。
程兆云院长介绍,为确保这例全球首例手术万无一失,医院对各个环节做足了准备。
“患者入院时间是9月3日,手术是10月8日,中间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术前检查和准备,评估心脏功能和肺功能,调节‘人工心脏’的转速和各项指标,与患者作匹配;还需要调配患者用药、改善饮食结构和调整心理状态。”
手术前一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还联合召开了心外科、心内科、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体外循环、输血科、检验科、药学部等多学科专家协调会,进行术前的病例讨论工作。
手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共同实施。
历经3小时左右,手术成功实施。在专业人士的精确调整下,磁悬浮人工心脏开始“跳动”,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辅助,在“人工心脏”的平行做功辅助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平稳。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代表着心脏跳不动了,无法再向全身供应血液,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众多。据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等专家在《欧洲心力衰竭杂志》发表关于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在我国35岁居民中,加权的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
心力衰竭后,肝、肾、肺、胃等身体的其他器官会随之出现功能减退,终末期心衰患者单纯依靠口服药物治疗,5年生存率只有50%。
“人工心脏”为此类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程兆云院长向“医学界”介绍称,本次手术全称是“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为全球首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它被植入患者人体后,与心脏并联,一头连着心脏的左心室,一头连着人的主动脉。在左心室供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部分血液从左心室经“流入管”进入“人工心脏”内,“人工心脏”再将血液推出,经“流出管”输送至主动脉。
对于正常人来说,心脏每分钟搏动60-100次,泵出约5升血液。而植入体内的“人工心脏”,每分钟能泵血1-10升,辅助人体心脏功能泵血,同时也保证了脑、肾、肝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除了身体上的康复外,马先生还要适应“人工心脏”带给他生活上的改变,比如该如何与身体上多出来的电池共处、如何洗澡等。
程兆云院长称,患者出院后将和正常人一样,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跑步、洗澡、骑行甚至剧烈运动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心脏”不能断电。他介绍,植入这颗“心脏”的续航长达33小时,包含一大一小两块电池。外出活动时由小额电池提供动力来源,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切换到大额电池供电。
患者将与身体相连的两块电池和显示体内“人工心脏”转速、流量、功率的控制器放进专门的斜挎包中,即便外出也看不出任何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