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这七月的长安城内,与外面的战火纷飞如同两个世界,城内已逐渐恢复往昔的繁荣,太极殿巍峨耸立,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唐高祖李渊端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着文武百官的朝拜。朝堂之下,大臣们分列两旁,气氛凝重。
当高祖李渊拿到关于李密归顺东都洛阳杨侗隋朝残余势力的奏折时,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吃惊。他微微抬眼,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对李密的不屑与洞悉。
高祖深知李密的为人,那是一个有着多次背叛经历,野心勃勃且又反复无常之人。在他看来,李密“妄自矜大”,自视甚高,犹如井底之蛙,眼中只有自身的利益与虚荣,根本不会真正忠于任何一方势力。
朝堂之上,李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透着威严:“诸位爱卿,今日闻听李密归顺杨侗之势力,朕却并未感到意外。这李密,向来反复无常,早年便多次易主。朕之前曾修书于他,表面上推举他为天下之主,实则是权宜之计。”
说到此处,李渊舒展眉头,目光审视着朝堂上的众臣,继续说道:“朕料到他必定不会安分于杨侗之下,这厮妄自尊大,觉得其才略无人能及,又怎会甘心屈居杨侗之下?他这般举动,朕却觉得甚妙。”
李渊停顿片刻,然后扫视一周,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朕以为,如今李密之归顺,于我大唐并无实质之威胁。反而,此乃天赐良机。如今各方割据,王世充等势力与李密之间亦有矛盾重重。朕正可坐收渔翁之利。”
李渊站起身来,踱步至殿中,龙袍随风微微摆动,他继续分析道:“朕认为,杨侗此时重用李密,期间利益,必定会引起王世充那厮的不满,从而产生摩擦,走向分裂。而朕则可在旁静观其变。待李密再次与王世充发起争端,不管哪方得势,对我唐朝来说都是好事。朕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充我大唐的势力,稳固朕之江山。”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闻高祖的分析,纷纷称是,眼神中充满了对高祖的敬佩与信服。
此时,太极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渊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芒。他仿若一位布局于棋局之外的棋手,冷静而睿智地掌控着局势,展现出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的非凡气魄与深谋远虑。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高祖李渊之权术,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在这一番权衡利弊之中,李渊为唐朝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随后高祖李渊话锋一转,讲到:“朕听闻朱粲势力在冠军县(今河南邓县)被我朝抚慰大使马元规战败后,溃逃至宣州,其仍贼性不改,作恶多端,为祸四方,其行径残忍、行为恶劣,令人发指。为了补充军粮,他竟然下令士兵烧煮妇女、小孩来吃,其残忍行径令人震惊,牲畜不如!”
高祖稍作停顿,厉声下令道:“传令下去,命宣州刺史周超率军务必将其剿灭!”
唐初的宣州是现今的安徽省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宣州在唐代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以南,黄山以北,控制着吴地和越国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价值。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设立宣州总管府,统管宣州、桃州、猷州等地的军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宣州先后隶属于江南道和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宣州。
宣州在唐代经济繁荣,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和经济中心。宣州的钱监也是国家重要的钱币制造基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宣州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的活动地,如李白、白居易等着名诗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李白在宣州的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宣城见杜鹃花》等,都与宣州有着关联。
还有白居易在宣州的作品《忆江南·宣城诗旅》《题新居寄宣州崔相公》,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宣州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也反映了诗人们对宣州的深厚感情。
宣州的文化氛围在唐朝空前活跃,吸引了大量闻名于世的人才。唐初的宣州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显着的发展,成为唐代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
前文我们讲到过,朱粲最初是隋朝城父县的佐吏,隋末天下大乱时,他聚众起兵,号称“迦楼罗王”,拥有部众十万多人。朱粲的军队以劫掠为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以人肉为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为了统一全国,开始对各路割据势力进行讨伐。朱粲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割据势力,且作恶多端,残害百姓,自然成为了唐朝讨伐的对象。
七月初二,宣州刺史周超率领军队对朱粲发起了进攻。在周超发起进攻之前,朱粲的军队已经陷入了困境。由于长期的烧杀抢掠,四处流窜,朱粲的军队内部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