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河北大地正值隆冬时节,乐寿县上空突然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五只体型硕大的神鸟自东方飞来,其羽翼展开足有丈余,在冬日的阳光下闪耀着五彩光芒。
这五只大鸟在乐寿县城上空盘旋不去,引得数万只各色鸟类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形成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群鸟鸣叫声响彻云霄,引得城中百姓纷纷驻足仰望,惊叹不已。有老者跪地叩首,喃喃自语:“天降祥瑞,必有圣人出世!”这一奇观持续了整整一日,直到夜幕降临,群鸟才渐渐散去。
当时割据河北的窦建德闻讯大喜,亦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之兆。他召集谋士商议,他端坐于堂上,目光炯炯,环视众人道:“今日天降五凤,此乃何兆?”
众人皆言:"五凤来仪,此乃圣王出世之兆。"
谋士宋正本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天意如此,主公当顺应天命,改元以应之。”
宋正本,曾任隋朝饶阳令,后投靠窦建德势力。在窦建德起义初期,宋正本向窦建德献定河北之策,帮助窦建德稳定了河北局势,与王世充、李渊形成鼎立之势。宋正本因博学有才气被窦建德引为谋主,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建议对窦建德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因好直谏,常常向窦建德提出直言不讳的建议。然而,这也引起了窦建德身边某些人的嫉妒和不满,最终导致他被诬陷并杀害。
窦建德听罢宋正本之言,心中暗喜,但仍故作沉吟,缓缓道:“若果真如此,我当如何行事?”
另一谋士孔德绍接过话头,朗声道:“主公可改元‘五凤’,以示顺应天意,凝聚民心。”
孔德绍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主要生活在隋开皇年间至唐武德年间,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为公元580年至621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值得一提的是,孔德绍是孔子的第34世孙,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隋朝曾任景城县丞,后来加入了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称夏王后,孔德绍被任命为内史侍郎,负责诏诰书檄的撰写。
孔德绍还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存有多首诗作,如《送蔡君知入蜀》、《夜宿荒村》、《赋得涉江采芙蓉》等,这些诗作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窦建德在621年被唐军击败后,孔德绍也被杀,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他的生平和作品为我们了解隋末唐初的社会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窦建德最终听从了群臣的建议,遂决定改元“五凤”。
不久,宗城县又传来喜讯。有百姓在田间耕作时,掘得一方通体黝黑的玉圭。
唐初的宗城县是现今的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宗城县原称广宗县,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当时还是太子杨广的名讳,更名为宗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宗城县,治所在宗城县,位于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
今威县位于邢台市东南部,威县东临清河县,西接广宗县,南与临西县和邱县毗邻,北与南宫市相连,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威县拥有多个历史景点,如鲧堤遗址、王亚平故居、义和团运动纪念馆等。这里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而着称,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和庙会等。威县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还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地方。
宗城县百姓挖出的玉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其形制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当代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多为净面,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夏代的玉圭多为软玉,顶端呈等腰三角形,丧葬时置于死者胸腹间。商代的玉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首,一种是尖首平端,常见于妇好墓。西周时期的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主,双面刻有凤鸟纹和龙纹,常置于墓主人腹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圭广泛用于盟誓活动,起简册的作用,显示出当时用玉制度的复杂性。汉代以后玉圭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常见,只有王公贵族为显示地位而雕造少量玉圭。宋朝之后基本不再使用,所以宋朝至今出现的玉圭多为仿制品。
在用途上,玉圭的形制因时代不同而异,常见的有大圭、镇圭、桓圭等,尺寸和名称因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朝聘礼见中,玉圭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大臣所持玉圭也不相同,持有特定名称的玉圭代表不同的权力和职能。在祭祀盟誓中,玉圭用于盟誓篆刻,记录盟辞。
近代考古发现的玉圭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槽纹玉圭,显示出当时礼仪用玉的精美工艺。
史书记载中,宗城县百姓挖出的玉圭,质地温润,上刻古篆,经识者辨认,竟是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所用的礼器。
谋士宋正本与景城县丞孔德绍听说后,便联名上表窦建德,称:"昔大禹受命,玄圭告功。今黑圭重现,再次正应天命。请大王改国号为夏,以承禹德。"
窦建德深以为然,心中豪情顿生,拍案道:“好!天意如此,我当承之!”遂于五凤元年(619年)正月正式改国号为"夏",自称夏王。为表彰献策之功,窦建德任命宋正本为纳言,位列宰相;擢升孔德绍为内史侍郎,执掌机要。
这一系列祥瑞的出现,使得窦建德在河北地区的威望大增。百姓纷纷传言:"五凤来朝,黑圭现世,此乃真命天子之兆。"
各地豪杰听说此事后,便争相来投,致使窦建德夏国势力迅速扩张。窦建德在乐寿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设立百官,俨然已有一统天下之志。
关于上述事件,经笔者查证史料,主要记载来源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其中《旧唐书》的记载最为详细,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提供了补充和印证。然而,这些祥瑞究竟是真是假,后世史家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窦建德为凝聚人心而精心策划的政治宣传,也有人坚信这是天命所归的明证。这些史书共同构成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文献依据。无论如何,这段历史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窦建德在河北势力日渐壮大后,便开始谋划扩张地盘。他深知河北地区群雄割据,若要一统河北,必须首先铲除周边的割据势力。当时,同在河北发展的魏刀儿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前文讲过,魏刀儿原是王须拔的部将,王须拔曾率军攻打幽州,却在战斗中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魏刀儿接替王须拔统领军队,占据深泽县,并以深泽为根据地,在冀州、定州一带四处劫掠,势力迅速扩张,部众一度达到十万人之众。魏刀儿自恃兵强马壮,遂自称“魏帝”,俨然成为河北地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隋唐时期魏刀儿占据的深泽县即今日石家庄市深泽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其名称源于古代境内水泽深广,始建于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活动。
汉高祖时期,深泽为侯国,属中山郡,名为深泽。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深泽县,治所在今深泽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深泽属定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博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定州。
“深泽”县名因境内水泽深广而得名,早在汉高祖时期就已见于史籍。深泽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安平、西与无极、南与辛集和晋州、北与定州和安国等县接壤。
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着名,深泽坠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融合了多种剧种的唱腔和表演技巧。西河肉糕也被列为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驴肉为主料,制作工艺独特,香而不腻。
深泽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跑旱船等,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
此外,深泽存留有许多历史遗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北极台,是深泽县的标志性建筑,登高远眺可以俯瞰整个县城。横跨磁河的永济桥,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是深泽的重要历史见证。位于深泽城内的文庙,始建于宋代,是历代文人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