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渊准备继续进行下一步进军计划时,又有驿卒来报,河北的武阳郡隋朝官员元宝藏主动献城投降了李密。
公元617年农历九月六日,武阳郡丞元宝藏决定向李密投降,李密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封他为上柱国、武阳公。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改魏州为武阳郡,其地理位置历经变迁,大致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一带,隶属于兖州。武阳郡的范围涵盖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自隋大业三年至唐武德四年(607年-621年),武阳郡共存续14年,后于唐朝改制时被撤销。尽管武阳郡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在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宝藏是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元宝藏的一生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突出,但他的兵变行为不仅反映了隋末唐初社会的动荡,也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选择和命运。他此时起兵投靠李密的瓦岗军,这对隋末的动荡局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宝藏眼见武阳郡周边起义暴动事件频发,他审时度势,觉得投降李密是个明智之举,于是就让自己的门客钜鹿人魏征,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投诚信给李密。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元宝藏投靠李密后,魏征成为李密重要谋士,后李密失败,魏征又成为唐朝官员。他是历史上着名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其直言进谏,又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曾成功劝说李积归顺唐朝,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多次向唐太宗提出建议,帮助唐太宗改进治理,推行王道,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其倡导并推行的王道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序论等古籍,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代笔写的信里,不仅表达了元宝藏对李密的敬仰之情,还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希望李密能把武阳郡改名为魏州,与隋朝魏郡相对,这样一来,他就更能借助“魏”姓的威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二是请求李密让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魏郡西部其余隋朝军队,随后南下与李密其他将领会合,一起去夺取黎阳仓。
李密一听,觉得元宝藏的请求挺合理,而且他更看重元宝藏的部队和魏征的才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元宝藏的请求,并任命他为魏州总管。
随后,李密召魏征入帅府,任命他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负责掌管记室,肩负撰写文书和记录重要事务的重任。
魏征从小就孤苦伶仃,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胸怀大志。由于生活的困苦,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愿意去做那些琐碎的生计。早年他曾做过道士,因其才华出众,闻名乡里,后来被元宝藏召去管理文书档案。
李密对魏征的文采非常欣赏,他觉得魏征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文采,是难得的人才。因此,李密毫不犹豫地召见了魏征,并让他担任了要职。
就这样,元宝藏和魏征都投靠了李密,分别成为了他麾下的一员猛将和得力助手。而李密也凭借着他们的帮助,势力逐渐壮大,也为后来的唐朝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李密后来投靠李渊)。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元宝藏,他投降李密后,可谓是步步高升,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还让自己的地盘得到了扩大。但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总是想着趁机捞取更多的好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在那个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着想。
而魏征就不同了,他投靠李密是出于对李密的欣赏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相信,在李密的麾下,他一定能够一展抱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以某个人的念想而一成不变,魏征也没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唐朝的名相。
在资治通鉴中,专门有记载元宝藏小肚鸡肠、妒贤嫉能、打压贤能之人一事。
元宝藏担任武阳郡丞时,在其治下贵乡县担任县长的人是魏德深。
在隋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魏德深和元宝藏的之间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官场的百态和社会的复杂风貌。
贵乡县令魏德深出身于官宦世家,凭借自身才能逐步在官场崭露头角。他先是为隋文帝担任挽郎,后历经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等职位,最终因卓越的才能升任贵乡县长。魏德深为政清正廉洁、清静无为,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从不以繁重的赋税和严苛的律法去压榨民众。
在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北征高丽期间,尽管朝廷征税名目繁多且苛刻,官吏们趁机横征暴敛,但魏德深治理下的贵乡县却能做到百姓之间互通有无,在不竭尽财力的情况下满足朝廷的征税需求,百姓生产生活未受太大干扰,整个县域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他还在营造军事器械时,根据百姓的能力合理安排任务,不搞形式主义的大轰大闹,在他的治理下,贵乡县在当时盗贼纷起、周边地区多被沦陷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随后魏德深调任馆陶县后,他的治理方式同样赢得了百姓的欢迎,甚至引发了邻县百姓的搬迁,以追随他的治理。
而元宝藏,身为武阳郡丞,他本应与魏德深共同为地方治理尽力。但在与盗贼作战时,他表现极为糟糕,多次作战失利,连器械都丢失殆尽,然后便毫无节制地从百姓那里征调物资,并且动不动就以军法处置百姓,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在修造器械时,他又繁文缛节不断,他府中的官吏们昼夜监督,却因人心不齐,推诿扯皮,却毫无效率可言。
两人在当地的对比极其鲜明,魏德深深得民心,而元宝藏则备受诟病。元宝藏看到魏德深如此得民众拥护,能力又远超自己,心中嫉妒不已。于是他便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魏德深,先是利用越王杨侗从郡里征兵时,命令魏德深率一千士兵前往东都洛阳,承诺随后给予增援。
而后,元宝藏自己却背信弃义,带着武阳县郡投降李密。导致魏德深在与贼寇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牺牲疆场。
魏德深率领的士兵都是武阳郡人,这些士兵听闻自己家乡的元宝藏举城投降了李密,思念亲人且又对元宝藏的叛国行为感到不齿,纷纷走出洛阳都门,面向家乡东向恸哭而返,甚至面对有人劝降投靠李密,他们都坚决拒绝,只因要与魏德深共进退。这一行为深刻地反映出魏德深在士兵和百姓心中威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