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把关于国家大计之事安排完毕,腾出手来,提审阴世师、骨仪等人,最后以“贪婪苛酷,抗拒义师”等罪名,将阴世师、骨仪等十余人斩首,致此杀子之仇、掘坟之恨终以得报。
骨仪被灭全族。阴世师家族中所有成年男性被处死,女眷被贬为奴隶,其幼子阴弘智因年龄尚小而免于一死。
提审犯人时,李渊发现李靖也在狱中,就问李靖是犯了什么罪,怎么被关进了牢狱。李靖淡定的回答道:“没犯什么罪,只是听说你举兵起义,我想要前往江都找炀帝去告你的状,还没来得及出城,就被军卒抓到投入狱中。”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就认识李靖,李靖当时担任马邑郡丞,是郡守王仁恭的副手,他的舅舅韩擒虎是李渊的部将,通过韩擒虎的介绍,两人在工作上有所接触。
关于他们认识的详细过程,正史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不过,后来李靖意识到在马邑无法施展才华,在和李渊的接触中又发觉到李渊有反隋的意图,于是决定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李靖离开马邑没多久,刘文周杀害郡守王仁恭起兵反隋,李靖侥幸躲过一劫。
行至长安,但因战乱长安城被围困,李靖未能成功赶往江都,而是在长安城里被李渊士兵俘获。
李渊听到李靖要去江都告发他,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李靖拉出去处死。
在即将被斩首时,李靖大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靖表达的意思是,李渊你发兵起义,本来是为了替天下铲除暴乱,你现在不去想着成就大事,却因为我想要告发你这个私人恩怨,而斩杀我这个壮士吗?
李渊听后,有所犹豫,此时若杀了李靖,自己岂不被人笑话成公报私仇的小人了吗?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进入殿内,大喊“杀不得,杀不得!”
原来是李世民听说李渊要杀掉李靖,慌忙赶来求情。李世民早就听说过李靖,因为韩擒虎和杨素都曾对李靖进行过高度评价。
韩擒虎是隋朝时期的一位着名将领,他以其勇猛和智谋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韩擒虎,原名韩擒豹,出生于河南东垣,后迁居新安。他自幼粗犷豪迈,以胆识和谋略着称,体貌魁梧伟岸,喜好读书。北周太祖宇文泰曾夸赞他,并让他与太子们一起游玩,教习武艺。
韩擒虎在军事上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就,包括平定北齐、多次挫败陈国进攻,以及在隋朝建立后,作为先锋将军攻打陈国,成功攻破金陵,俘虏陈后主陈叔宝。韩擒虎在隋朝建立后,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庐州总管,负责南方军事要务,为隋朝统一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韩擒虎晚年担任凉州总管,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另外,《隋书》等书籍还编录有韩擒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晚唐时期开始流传。相传在韩擒虎病重时,有阴曹地府的使者前来迎接他,称他已被任命为阎罗王。韩擒虎表示愿意接受此职位,他在与隋文帝杨坚告别后,几天后便去世了。还有传说称在韩擒虎临终前,有邻居目睹了他府门前的盛大车马仪仗队伍,认为他是前往阴间的大王。
韩擒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也体现了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向往。这一传说在隋唐系列的故事中广为流传,成为韩擒虎形象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人物形象。韩擒虎成为阎罗王的传说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传递着善恶有报、正义必胜的深刻寓意。
韩擒虎生前经常与李靖讨论兵法,每次交谈都对李靖赞赏有加,认为李靖是唯一一个能与他深入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人。韩擒虎作为隋朝名将,对李靖的军事才能评价极高,这种称赞体现了李靖在军事理论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杨素我们前文已介绍过,他生前曾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意为李靖肯定能当上宰相)。”此外,杨素还评价李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表明杨素不仅认为李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预见到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李靖能被这两位立下过赫赫战功、位高权重的老前辈夸奖和认可,可见其才兼文武、谋略超群,是出将入相的综合型人才。只可惜,隋炀帝杨广终非伯乐,没有一双慧眼能识贤良之才。
再说李世民进入殿中,力赞李靖是位难得的英才,对唐王劝说道:“父亲大人,韩擒虎、杨素两位老军事家相中的人,绝对不会错,如果能为唐王您所用,必将如虎添翼,立下大功,请父亲赦免李靖,封赐官衔吧。”
李渊听后,沉默良久,最后同意放过李靖,李世民亲自前往刑场给李靖解绑,李靖被召入李世民幕府,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成为历史中的传奇人物。
至于李渊为何没有爽快地答应放过李靖,后来的史学界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即源于李渊曾求助李靖搜集宝马却被拒绝的故事。这件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