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义军在龙门休整完毕,并将新入伍的士兵重新调整分配,新增力量使这支义军队伍更加壮大。
李渊此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经过与众将领的缜密的讨论,他果断采取了分兵渡河的策略。他首先指派王长谐、刘弘基以及时任左领军长史的陈演寿,率领六千名步兵通过梁山,组成先头部队,驻扎河西。
此处梁山并不是《水浒传》中山东济宁的梁山,而是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北部的梁山,是吕梁山脉的一部分。梁山在隋朝时期属于离石郡,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军事要点和行政区域。隋朝时期,梁山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了军事防御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王长谐、刘弘基、陈演寿带领的六千义军迅速在黄河西岸建立起稳固的营地,以逸待劳,静候主力部队的到来,旨在汇合主力大军后,迅速占领龙门这一战略要地,确保后续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正在此时,前方探马又传来捷报,称前往安抚稽胡势力的张纶,在巡视途中,攻克了龙泉、文城等郡,并俘虏了文成太守郑元暃。
隋朝龙泉,其地理位置在今天山西省临汾市隰县。隋朝时期,龙泉地区被称为龙泉,主要因其境内的龙泉河及铸剑名师欧冶子在此铸剑而得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临海二郡为县,升括苍乡为县,以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此时的龙泉属处州松阳县龙渊乡。如今,龙泉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而是成为浙江省龙泉市的一部分,以其出产的龙泉宝剑而闻名于世。
隋朝时期的文城,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文城乡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夷狄之国,古名应为“狄城”、“翟祖”。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斤城称文城县,隋大业三年(607)废汾州治置文城郡治,辖吉昌、文城等县,文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是军事和行政中心。
隋朝末年的龙泉、文城等郡,犹如处于风暴眼边缘地带。这些地方虽在隋朝的版图之内,但由于地域偏远、情况复杂,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
张纶的到来,打破了当地的平静。
在攻打龙泉郡时,张纶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龙泉郡的地形地貌,分析敌军的防御弱点。他组织士兵进行巧妙的伪装和突袭,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在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下阵脚大乱,张纶的义军军队乘胜追击,很快就成功攻克了龙泉郡。
紧接着,张纶带领义军转战文成郡。文成郡的太守郑元暃,乃是郑译之子。郑译,那可是在隋朝初期的官场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郑译在北周时期就已入仕,他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在周隋禅代过程中,他凭借自身的人脉、谋略以及对局势的把握,为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隋朝建立后,他一度位居高位,家族势力不容小觑。
郑元暃则承家族之荫,被任命为文成太守。然而,他可能更多地是沉浸在家族的光环之下,在军事防御等方面有所懈怠。面对张纶的军队进攻,他虽然进行了抵抗,但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张纶那样的军事才能,逐渐落于下风。
最终,张纶的军队成功攻克文成郡,并且俘虏了郑元暃。
这个事件对当时的战局有着诸多深远的影响。从军事格局上讲,张纶的这一胜利对于扩张李渊的势力范围有着重要意义。他攻克龙泉、文成等边缘郡域,扩充李渊势力范围的同时,使得他在安抚稽胡势力时更具战略主动性。他的部队在攻占这些郡县的过程中,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员,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对于李渊称帝前整体局势而言,这是对地方割据危险的一次有力打击。在当时,隋朝虽然还是名正言顺的统治政府,但地方上,尤其是偏远地区存在着较多不稳定因素,像郑元暃这样背后有家族势力支撑的地方官员,如果存在割据的野心或者不稳定的因素,都可能成为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的不稳定因素。
郑元暃被张伦俘获后,归降李渊义军。在唐朝初期被重用,曾多次出使突厥,以其机智和辩才在外交上取得了显着成就。他能够用祸福之理说服突厥可汗,使其撤兵回国,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郑元暃的外交和军事才能,为唐朝的稳定和对外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持,被誉为“能言善辩,能随机应对”的外交家。
接下来,李渊再次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因为他意识到屈突通还在河东坚守,对义军和后方构成着直接威胁。如果长时间僵持,不仅会影响李渊军队的整体战略部署,还可能使李渊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的隋军精锐士兵不少,但相距仅五十多里,他到现在还不敢前来应战,足以说明他的士兵已经人心不齐,不为所用。但是屈突通若不出战,他还担心杨广追究其惧战之罪,所以他又不敢不出战。如果他出战,必会渡河攻击你们,那么我立即率军进攻河东,河东有可能会被我军攻下;如果屈突通选择固守城池,全军守城,那么你们就切断他的河梁。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前后夹击,控制敌方的要害,屈突通感到压力,必会逃走!”
李渊所说的“河梁”指的是黄河上的桥梁。此处指的是蒲津桥,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黄河上历史最早、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巨型曲浮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最初为军事用途而建。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改建,使用铁索和铁牛固定浮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浮桥之一。蒲津桥最着名的特色是其地锚,地锚铸就四尊巨大的铁牛,每尊重达45至75吨,分别置于两岸,用于固定浮桥的铁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俗语即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形容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蒲津桥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蒲津桥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长谐虽听得李渊的提醒,恭敬地抱拳领命,因出征以来未有败仗,心中有些许不以为意,但也知晓大将军的叮嘱定然有着深远考量。军事会议结束后,诸将各司其职,营帐之中逐渐恢复平静,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战争的暗流却在不断涌动。
李渊不愧是“老谋深算”,刚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过王长谐要留意随军的偷袭,当夜,屈突通便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领数千名骁果骑兵在夜间偷袭王长谐等人的营地。
当夜,月色被乌云遮掩,天地间一片朦胧的黑暗,仿若一只无形的巨兽将整个大地吞噬。屈突通站在城楼上,眼神望着河西的方向,他已经谋划好了这一次的偷袭,他断定驻扎在河西营寨的王长谐必认为他不会轻易出城,所以他要出其不意给对方一个带着惊吓的惊喜。
此时,屈突通手下爱将虎牙郎将桑显和已经率领着数千名骁果骑兵,如同暗夜中的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正向王长谐等人的营地摸去。
骁果骑兵们个个身披重甲,骏马的四蹄也都包裹着厚实的皮革,以尽量减少行军时发出的声响。他们穿梭在黑暗之中,只有偶尔马蹄踏在落叶或枯草上发出的轻微沙沙声。很快,他们便抵达了王长谐营地的外围。
王长谐营地中的士兵们大多还在沉睡之中,警戒略显松懈。偷袭的信号一发出,桑显和一马当先,挥舞着长刀,率领着骑兵如潮水般冲进营地。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光在营帐间迅速蔓延开来。
王长谐仓促应战,指挥士兵们奋起抵抗,可一时间还是陷入混乱。敌军的突然袭击让义军逐渐招架不住,死伤严重。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华、史大奈率领着游骑兵犹如神兵天降。他们原本就擅长在复杂地形和突发状况下作战,此时借着夜色和混乱的局势,从后面朝着桑显和的军队突然发动攻击。
孙华长枪如龙,每一次刺出都带起一片血花,他的眼神中满是决然与无畏。史大奈则舞动着大刀,虎虎生风,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下,桑显和的军队阵脚大乱,本就是夜间偷袭且深入敌营,腹背受敌的他们很快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