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人你见过了,给我个准话,你觉得那人真的是父亲吗。”
&esp;&esp;“老爷右手后背上有个疤,还是没和夫人成亲之前留下的,小人不会认错。”
&esp;&esp;孟二这会子脑子也糊涂嘴里也发苦,明明眼看着就有消停日子过了,怎么又闹出这档子事来。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哪怕是亲父女,这里头隔着八年时间,是好是坏谁又说得清楚。
&esp;&esp;再说现在家里所有产业生意都归大姑娘说了算,老爷回来以后家里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到底听谁的?
&esp;&esp;孟半烟一听这话心又凉了些,有些泄气地往窗户外看,正好看见家中管事和婆子凑在一起,站在院中也在偷偷抬头看自己,本来泄了气又立马提起来了。
&esp;&esp;“郑妈妈,你来。”孟半烟顺手就指了站在廊外偷看自己的婆子,“你去厨房和各处吩咐,从现在起除了每日采买的人,无闲杂事情不许出门。出去被我知道的,一律算作逃奴。”
&esp;&esp;“孟大,你去门房上看着,有什么人来家里不许私自放进来,必须先来回我。包括当官的也包括和我爹长得相似之人,要是头脑一昏把人放进来,就别怪我打板子发卖。”
&esp;&esp;孟半烟对家里众人向来宽宥,但众人都不敢对她的话有质疑。当年孟海平去世,才十二岁的孟半烟能当着孟氏族老的面,一边啜泣一边命人把跟族中勾结的管事打死。吓得家里奴仆连做了好几天噩梦,再不敢起趁着孟半烟年幼拿捏主家的心。
&esp;&esp;“翠云,你去把阿柒找来,让她多带几个机灵的小子过来。家里有屋子有铺盖,让她放心来便是。”
&esp;&esp;“是,我这就去。”
&esp;&esp;吩咐完手头的事,孟半烟又怔愣了快一刻钟,才起身往王春华的东小院去。有些事自己能做主的她大多不和王春华说,但这件事不一样,自己瞒不住也不能瞒。
&esp;&esp;王春华是不能干但又不是个傻子,昨天女儿出门前说是去拿放妻书,回来却绝口不提这件事,她就已经有些怀疑。
&esp;&esp;到了今天,眼看着家里管事的婆子慌乱起来就更加笃定家里出事了。等到女儿过来把事情清楚明白说了,才一头栽倒在罗汉床上,抱着迎枕狠狠哭了一场。
&esp;&esp;“他、他怎么,怎么这么久不回来?他既是没死为什么不回来!”王春华哭得直打嗝儿,爬起来又攀上女儿的手臂,“他回来了,怎么又不往家里来,啊?啊!”
&esp;&esp;王春华不是替自己哭,她这辈子没受过什么大委屈。没嫁人的时候父母兄长宠着,嫁了人婆母不磋磨人,丈夫不算恩爱但也绝不是坏人。没了丈夫又有女儿管家,实在算不得命不好,她这是替孟半烟委屈。
&esp;&esp;“他回来了不回家,先去下帖子给知府是什么意思。家里不止咱们娘俩还有爹娘的牌位,他也不回来拜一拜?是在外面出息了怕我们攀扯吗。既是怕,又回来做什么。”
&esp;&esp;“娘,人都没见着你说这些干什么。知府去年才到任,小舅和孟二见着人先吓得不行,问什么就说什么,别的连抬头多看他一眼都不敢,凭什么就说那人一定是我爹。天下这么大人有相似,这事说不准的。”
&esp;&esp;王春华哭归哭道理却不错,什么人离家八年回了故乡
&esp;&esp;孟半烟整晚没睡好,住在客栈的孟海平也彻夜未眠。
&esp;&esp;当年出门做买卖碰上山体滑坡,人全没了货被埋了大半,只有自己被路过的侯府马车捡了回去。
&esp;&esp;新昌侯府在京城本算得上老牌勋贵,近些年虽无人在朝堂上有实职,依靠爵位和祖宗攒下来的家业田地,也能过得十分体面。
&esp;&esp;但架不住现任侯爷是个极能生的,光是嫡子嫡女便生了六个,更不要论底下那些庶子庶女们。过年磕头时,就能挤挤攘攘从屋里站到廊下去。
&esp;&esp;起初人人都羡慕,都说新昌侯是个命好的,子嗣昌盛有福气。可谁知孩子越长越大越不是那么回事,好几个儿子竟没有一个能顶门立户的人。
&esp;&esp;长子是个老实人,说得好听叫忠厚说得不好听就是窝囊。当大哥的有时候被弟弟妹妹们怼到脸上作怪,也只嘿嘿、嘿嘿笑一笑,事情就算混过去了。
&esp;&esp;侯夫人对长子恨铁不成钢,但还能安慰自己,长兄是个厚道人是好事,至少能容得下底下弟妹,他有爵位日子也不会难过。家里的体面可以让其他儿子去挣。
&esp;&esp;可谁知老二从小读书却是个没天赋的,把人送进国子监读书读了好些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眼看着二十好几了,才花钱给他捐了个员外郎。
&esp;&esp;偏他又不是个能吃苦的,要给他找个外放的实差嫌地方偏僻不肯去,日夜晃荡在京城里,跟那些三流文人们厮混着,还自诩什么才子,其实就是狗屎。
&esp;&esp;再往下是三个嫡女,接连长大嫁人,光是嫁妆就几乎掏空小半个侯府。还有好几个不成器的庶子们连花架子的老二都比不上,十足的纨绔,在京城闲晃着简直人憎狗厌。
&esp;&esp;最后剩下嫡出的老三读书不行但办事周到又细心,侯府的杂务事情都是他在管着,算得上府里的内当家。
&esp;&esp;偏生又是个子嗣不丰的,成家几十年只得了一个女儿,女儿嫁人夫婿又早死,正是接回侯府来寡居的路上,把孟海平给捡了回去。
&esp;&esp;侯府老一辈都还在且论不到分家一事,府里众人也都不愿分家。都知道自己不是好东西就趴在府里吸血呗,要用钱了找老三,闯了祸找老大,反正用不着自己操心,多好的日子。
&esp;&esp;孟海平被捡回去养了两个月把身上的伤养好,身上没了丝毫能证明身份东西,脑子也不记得以前的事了。大夫说是被石头砸伤了脑袋,又受了惊吓,里头有淤血,能不能好说不准。
&esp;&esp;幸好孟海平是个能干人,又在做生意一事上极有天赋。新昌侯府再是个破落户也还有许多产业,孟海平做商人的本能没丢,很快就在三房立住了脚。
&esp;&esp;偌大个侯府上下几百口人,全靠三房里里外外撑着,花钱的时候摆一张皮笑肉不笑的脸去三房求,不求人的时候又私底下笑话三房就是老黄牛的命,好好的侯府公子当得跟个管家似的,丢人。
&esp;&esp;三房想撂挑子不干,可一来侯府没分家,真不管了自己手里的私产大多见不得光,也没法再就着侯府名头捎带替自己多捞一些。
&esp;&esp;二来三房本就人少,三老爷三夫人再加上一个寡居在家的女儿,攒一块儿都不够别房一个姨娘生的多。再不管家,往后在侯府里更没说话的份儿,不占长不占幼的嫡子在新昌侯府里不值钱。
&esp;&esp;孟海平是外来的和尚,没有根基不说连记忆都丢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前几年全靠本能做事手段颇有些狠辣,敢为了一桩买卖替三房杀人灭口。
&esp;&esp;人人都说孟海平是三房捡回来的一条好狗,但奈何这条狗实在好用。三十几岁的人了模样清俊蓄一把短须,光是卖相就比别家的掌柜管家要强。
&esp;&esp;肚里一本生意经却又还通些文墨,最好的还不是家中奴才,三房早早地就给他新买了个户籍,就落在京城里,是正经的良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