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又开始讨伐高句丽。高句丽作为一个强大的边疆政权,一直对隋朝的统治构成着严重的威胁。
在公元613年、614年,杨广又进行了两次征讨。三次征讨高句丽,隋军虽稍有胜利,但损失惨重,第一次出兵征讨后,隋军仅余2700人返回。
这场战争再一次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它不仅未能达成隋炀帝杨广的军事目标,反而对隋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隋朝过早地步入了衰亡的进程。
隋炀帝杨广在政治、军事及施政方面的失误,却意外地为李渊的崛起创造了良机。
这一关键节点正是隋炀帝首次东征高句丽之际,李渊被委以重任,负责督运兵粮,以确保大军的后勤补给。李渊被派遣至前线,负责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件工作直接关乎战争的胜败。
当时,身为朝廷命官的李渊,对于身为皇帝亲戚的杨广还算是忠心耿耿,最起码还未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兵粮督运任务,确保了前线供给无虞,还及时采取措施成功协助平息了一场叛乱。
这场叛乱的主角非同小可,名叫杨玄感。那么,这位杨玄感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身世背景吧。
史料记载,杨玄感出身于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在隋朝时期是地位显赫的权贵家族,家族成员在朝廷中均担任要职,对隋朝的政治和军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隋朝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封为楚国公。由于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等大国,所以“楚”在汉朝之后是地位最高的封号之一。在隋朝,皇子都很难得到“楚”的封号。因此杨素被封为楚国公,是隋朝皇帝对其极大的恩宠和认可。杨素官至司徒(司徒职位相当于总理、教育部长和民政部长的综合职位,其职位相当于宰相),是隋朝位高权重的重臣,同时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出身于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
隋朝建立后,杨素以行军元帅身份率军攻灭陈朝,以功拜荆州总管,封越国公。公元590年,又率军平定江南李棱、高智慧等反隋势力后,以功拜尚书右仆射(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其中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左、右仆射则是尚书令的副手,从二品,共同负责尚书省的日常政务,相当于今日的国务院副总理),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
杨玄感在隋炀帝时期担任的职务是礼部尚书,并且袭封为楚国公。礼部尚书在隋朝是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为正三品,不仅负责国家的礼仪、祭祀、教育等事务,还涉及外交工作,是连接内外、沟通上下的重要桥梁。
那么,杨玄感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小日子过得应该不错,他又为何不好好享受幸福生活,非要去搞这个祸国殃民的叛乱呢?这就要从他的老父亲杨素说起。
隋炀帝杨广继位初期,杨素家族拥有着强大的权势,面对这位开国元老,多疑成性的隋炀帝早就起了警惕之心。有野史称,杨素在隋炀帝即位后被毒死,因为杨素知道太多隋炀帝的秘密,隋炀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决定除掉杨素。
据唐代杜宝所撰记录隋炀帝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大业杂记》讲述,杨素没有被毒死。书中记载,当年杨广为了让杨素早死,设毒酒“款待”杨素,然而由于一旁服务的宫女出了差错,居然将毒酒置于隋太子杨昭面前,结果太子被毒死。
这件事发生后,隋炀帝杨广对杨素尽管表面上礼遇有加,但实际上已开始采取措施架空其权力,虽然加封杨素为楚国公,赐予其巨大财富,但实际上却削弱了他的实权,限制了他参与政务的机会。
杨素知道自己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后,曾对其弟杨约(杨约在隋朝参与了废立太子杨勇的阴谋,协助杨广夺取皇位,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曾任内史令,后因偷偷祭拜杨素之墓而被弹劾免官)说:“我恐怕活不长了。”
不久后,随着隋炀帝的猜忌日益加深,杨素内心不堪重负,为了自保,选择效仿箕子、孙膑之典故,拼命购买田产房屋,早晨拆掉房屋,晚上又重建,试图通过以挥霍钱财、装疯卖傻的方式来韬光养晦,避开祸端。
当隋炀帝杨广得知这位“爱臣”生病后,竟也很默契地配合着杨素的表演。以“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的方式,安排御医给杨素看病开药,非常关心体贴的送去了虚心假意的关怀。杨素呢,也很入戏,故意表现出对调养身体的不在意,拒绝服药,并摆出一副看破红尘、一心要死的虚弱之态。以求杨广卸下防备之心,保住性命。
可是,以隋炀帝杨广猜忌成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怎会轻易放过?杨广频繁派遣御医探望,表面上是在关心杨素的健康状况,实际上是在行佛口蛇心之事,盼着他早日去世。《隋书·杨素传》记载:“素寝疾之日,炀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可谓是“仁义岂有常,肝胆反为贼。”
久而久之,杨素被隋炀帝杨广的猜忌和打压折腾的身心俱疲,装病变成了真病,连气带怕,于公元606年在豫州飞山里第(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留固镇前庄营村)去世。庆幸的是,杨素的墓志铭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发现,墓志记述的内容,既弥补了史书的一些缺憾,又提供了新的史料线索,对研究隋朝历史和杨素生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正史史料记载,杨素之死,虽然和杨广脱不开干系,但并非是被杨广直接毒死或是赐死的,杨广的猜疑也不是杨素之死的唯一原因。
笔者认为,杨素之死,一是死于其自身太过于优秀,且不懂得功成身退;二是死于其存在排除异己,扩张势力的行为,这触动了杨广敏感的神经;三才是死于杨广的小心眼和猜忌。
杨素作为两朝重臣,在隋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还有关陇贵族集团的身份背景,其地位和影响力,多少会让隋炀帝杨广觉得他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杨素扶持杨广上位后,理应低调做人,忠心侍主,但他却忘记了历史中的前车之鉴,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势排除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朝臣,甚至诬陷他们为蜀王杨秀的党羽并严加惩处,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
他的这一行为被一心想要巩固皇权的杨广看在眼里,结合平时杨素又有功高震主之嫌的表现,以杨广的脾性,若不采取措施除掉他,反而不正常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够容忍身边存在着一个一手遮天的权臣。
再者,杨广即位后,一心想要打破隋朝政坛的“关陇本位”格局,而杨素又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是打破这一格局的主要障碍之一,杨素的权势与杨广的集权统治形成了直接的冲突,加剧了杨广对杨素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