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买活御井烹香乐文 > 第85章 新婚俗(第1页)

第85章 新婚俗(第1页)

说起这帮私盐贩子,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的变化也相当不小。第一个便是外出的频率变得比以前更高,算下来几乎是毫无休息,刚走完一趟,休整个三五天的,便又要动身出发。一年下来是走了往常三年的路,又因为往往要携带大量的妇女儿童迁徙,经过了变故也比从前多了不知多少,一年下来,他们普遍比从前更要老练得多,而且已经可以说是个个识文断字,充分地体会到了识字的好处。虽然出门在外,但由于买活军的兵士总是跟着他们一道走,侥幸也未曾断绝了学习。

第二个变化,则是收入比以往要高,而且是高得多,在买活军治下,这群私盐贩子的收入也算是高的了。他们出门在外,每一日都有危险津贴,若是受了伤、生了病,所有的花费也都是买活军包了去,吃穿住行都不花自己的,除了私盐的利润,还有危险津贴,若是立了功还有奖金。在民众收入普遍徘徊在750文到900文一个月的时候,他们的月工资是三千文起,最多的一个月甚至可达到六千、七千文。

非但是收入的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悄然间也有了极大的改观。一年过去,去年带回来的那些成年人,如今许多已是扫盲班毕业,在许县一带安了家下来,这些人见到带他们回来的恩公,自然是毕恭毕敬,有些念恩的,还买了礼品去看望盐贩子们。还有那些被带回来的孤儿,有些十岁左右的,已开始做半日工——吃了几个月的饱饭,又上了课,虽然也还思乡,但逐渐习惯了本地的生活,渐渐地也品出了好来。

这些孩子们并不知道有些人在背地里过问过她们的安危,她们除了曾见过一两面的六姐之外,最感谢的便是孤儿院的教导老师,以及把她们带来这里的叔叔阿姨。见到吴老八这些人,都抢着叫叔叔,上前问好,有些还买了一两文对他们来说很珍贵的‘叮叮糖’,来请贩子们吃。

这对私盐贩子们来说,在财政上是个损失——还真能吃孩子们的糖不成?有些贩子心软些,如小耳朵,每每在街上被孩子们围上,都要破费个三五十文买糖分发,后来还是孤儿院来训斥了他一番,说是不能让孩子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方才有所收敛,不过他也是私盐贩子中最惦记这些孤儿的,每每返回许县,都去孤儿院探望,他有个小妹子,七八岁上一病死了,大约便是把过往的遗憾寄托在了这里。

便是吴老八,也比平时更关心孤儿院的消息,这些孩子本来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经由他的手带到了这里,仿佛彼此间就多了一份联系,他也多了一丝责任感,一份牵挂。每次外出回到许县,瞧着几个眼熟的面孔又长高了一节,头发也比以前黑了,脸也圆了,那缺牙豁嘴的笑容也变得比从前更多了。他心里便无端端地生出了许多快慰来,现在他们这些盐贩子做人口买卖时,普遍都比以前要更加的用心了。他们开始体会到一种从前甚至不会去渴望的快乐,那便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改变了他人的命运,让她们活了下来,而且越来越好——这样的快乐是很让人珍惜和向往的,尽管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他们觉得这种额外的善心简直就是在犯傻。

买活军来了以后,他们的生活、思想、学识和从前相比逐渐都大不相同了,在本地的人望似乎也随着这些新人口的加入而逐渐变得更高,在路上行走时,老街坊的眼神里都多了份尊重和亲近——从前固然也很少有人敢于得罪他们,但这两种情感还是有相当的不同,吴老八这些当事人是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的。

这些私盐贩子们也都觉得这样的改变相当的好,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欢。虽说外出依旧很苦,旅途中的艰辛、周折和焦虑更是外人不足道,但这份工越做越有劲,不过是一年的功夫,他们对买活军已是发自内心的拥戴,而且很支持买活军拿下衢县和江县,如此一来,许县就不再是新占之地,他们或许也就有了考进买活军中,做个兵士的机会了。

第三个变化,则是很普遍的,那就是他们中成亲的人变得多了。这些私盐贩子们发现陆大红真没有骗他们,不管许县本地男丁娶亲的困难是否有所缓解,他们这帮私盐贩子反正是先后都看到了好处。而且很多人都发觉,随着自己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提高,能和他们相配的适婚女性也都纷纷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他们现在能说到的人家,要比买活军没来能说到的人家,在质量上有了极大的改观和提升——不论社会总的环境是如何,有本事的男性总是能不愁娶妻的,甚至还能挑挑拣拣,而这些私盐贩子现在也算是很有本事的一群人了。

当然,由于买活军的规定,盐贩子们的婚配对象多数都有过婚史,以寡妇居多——许县起来了之后,本地人群普遍的行为便是设法给外地的亲眷捎信,很多人会把在外地寡居的妹子、小姑、小姨等接回家。这些寡妇有些还不满23岁,有些则是25、26,有些带了孩子,有些则把孩子留在了夫家,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家庭情况相对较好,而且本人相对地精明。

因为在这个世道,如果家里太穷,是供不起寡妇的,年轻、相貌不丑、能生儿子的寡妇,如果嫁到了外地,会在丈夫身亡后迅速地被远远卖掉——穷人如果把女儿远嫁,只有一种理由,那便是对方给的彩礼高,这种相当于是一种卖断,嫁妆极其的有限,女儿嫁到外地后几乎就不会也无法和家里联系,最多是请同乡送个口信。这样的寡妇,婆家会在她还能卖得上价钱的时候将其变现,并不会给寡妇守寡或归家的机会,他们要填补自己彩礼的支出。

哪怕是家里富裕一些,养得起一个寡妇,可以尝试着进行守寡的家庭,寡妇要面临的风险也很多,‘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如果家门男丁稀少,又有一定的财产,宗族可能会看上寡妇的家财,或是强行将其改嫁,或是设计强娶,或者栽赃陷害,哪怕没有这些谋财害命的心思,也有大把的游荡男丁,视寡妇为可以勾搭的性。资源,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寡妇‘已经尝过了男人的滋味’,天然便仿佛失去了贞女的高贵凛然,既然已被一个男人获得,那么似乎所有男人都可以如法炮制,而如果遭到她们的拒绝,反而要恼羞成怒,反过来喝骂侮辱着她们匮乏的性。吸引力,‘一双破鞋,有人要还不识抬举!’

性格不够泼辣强悍的寡妇,在民间是很难守住的,能够供养得起一个各方面都无懈可击,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寡妇,必定是书香人家、地主豪门。但寡妇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有些夫家、娘家条件也都还可以的寡妇,试着想守一守,随着时间的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凌迫,最终悄然消失在人海中。

而且这个过程会因为社会经济的收缩而飞快的加速,一旦世道不好,便会有很多寡妇的命运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娘家人也很难有帮助她们的余力,当世道不好时,养活原有的一家人本已很难了,要再凑钱去接人回家,是承受不起的,他们所能付出的只有一些不要钱的眼泪。

但买活军来了以后,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最大的一点便是买活军收用女工,岗位多,而且报酬并不低,和男人没有显著的区别。这让本地的人家有了期望,知道女儿回家以后并不需要人养,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财政没有太大的影响。第二点则是买活军定期有私盐队去外地,这些女儿如果想要回乡的话,可以跟着大队一起走,便能免去担忧路上会遇到的风险。——这年代,女人上路就是危险,娘家凑钱去接女儿,则会将女儿和接她的亲眷一起置于危险之中,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平安到家,哪怕是富裕些的娘家,在财政上都不容易承受这样的打击。

有了这两点,在风险和利益面前被逼得无处容身的亲情,便开始发挥作用了,日子好过了,这些人家便开始迫不及待地联络着外地的亲眷,接回了这些挨日子的寡妇们。甚至还有一些外乡的寡妇主动地到买活军治下来讨生活,许县、临城县这几个买活军治下的县,对于相邻的州县形成了虹吸效应,让适婚年纪的女性大量的聚集,而这些女性想在本地彻底扎根,最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户新的人家。

这批婚配意愿很高的年轻寡妇,的确有效地填补了许县新滋生出的婚配需求——随着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岗位,让女性聚集了过来,也有很多原本压根没有娶妻能力的光棍汉有了娶妻的念头——虽然多数才26、27,但在此时已可以叫老光棍了。他们本来是极穷的,连共妻都供养不起,但买活军来了以后,他们不但有了工做,而且有了买房的希望,也就有了成亲的资格,这份希望让他们比谁都有干劲,甚至成了买活军最狂热的拥护者。

也是因此,虽然颁布了新的结婚年龄限制,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临城县的婚姻并没有沉寂下来,反而三不五时都能听到吹打声,人们对结婚年龄限制的埋怨也渐渐地少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外来的小寡妇,如果消息灵通一些,都会有意地把自己的年纪登记为23岁,反正这也是无法查证的,哪怕是本地外嫁的寡妇,如果在婆家能先见到自己的家人,再来买活军这里登记返乡,也会更改年岁,以期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嫁人或不嫁人,横竖是由得自己的,当然是少受一层限制是一层了。

在婚书的签署上,也呈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风貌,外来讨生活的寡妇们,在本地落脚的欲。望是最迫切的,也因为她们本来就没有住所,又不识字,按如今许县的开销,一边上课一边做事,还要租房、吃饭,想要攒钱买房是很困难的。再者,对没有根基的女子来说,想要融入一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婚配,外地人更是能籍此获得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帮寡妇们多少都晓得事了,她们知道这种无形的东西有时其实非常的重要。

因此,这批寡妇的婚配积极性很强,而且她们也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像是本地归乡的寡妇,可以暂住在家中从容挑选,哪怕是不嫁,只要能往家里交生活费,住个几年也不会惹来太多的埋怨。外地寡妇对婚书是不挑剔的,因为她们在婚前往往没有任何财产,甚至还有一些含糊的债务,暂时也找不到很稳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自己去保护。

大多数外地寡妇对家庭财产权、子女冠姓权、丈夫的忠贞都并不在意,她们唯独普遍的要求就是要确保自己外出工作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不愿让渡给夫家的,因为这正是她们来许县的目的。还有一些寡妇则要求确保丈夫不得殴打自己,这一看就知道前夫大概是打过她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