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过去,和珅虽然有些困窘,但是在咸安宫里面却结识了一个有钱人——福长安。
福长安,字诚斋,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军机大臣傅恒之子,孝贤纯皇后之侄,可谓家世显赫。不过和珅与福长安相交,却不是为了他的家世,而是为了他的赚钱本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珅与福长安聊起来,竟然是越谈越投机。虽说福长安书读的不怎么样,对于赚钱却是格外有心。
两人有很多想法都是不谋而合,只可惜和珅经济窘迫,就是想要将赚钱的想法付诸实践,也缺少本钱。
福长安知道和珅家里的情况,不时的请和珅大吃一顿。和珅虽然没有什么钱财,但也不愿白白受人恩惠,三不五时的回请一次。可这样一来,有限的钱财更是捉襟见肘。
这一天福长安带着和珅到他家的别院中钓鱼,和珅满载而归。
和珅将钓回来的鱼让人做成了鱼肉大餐,给太太送了一些,剩下的便等和琳回来一起用。
和琳回来换过了衣服,便来到和珅的房间。自从常保过世,兄弟二人便一直是在和珅房里用膳的。
看到满桌的鱼肉,和琳顿时眼前一亮,大步过来,拉开一张椅子坐下。“哥,今天有好吃的啊。”边说,边伸手拿起筷子,伏案大嚼起来。
“今天和同学出门好玩吗?”和珅对和琳极为关心,虽说不会限制他交友,不过还是会替他把把关的,免得他误交损友。
“没什么意思,干啥都要钱。唉!下次不和他们出去了。”和琳嘴里塞得满满的,抽空回答了和珅的问题,又飞快的吃了起来。边吃边赞叹:“好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了,要是天天能吃到多好。”
和珅听着弟弟的话语,看着弟弟身上半新不旧的棉衣,不觉得心中一酸。父亲在时,他和和琳虽说不是锦衣玉食,但也是衣食无忧。如今竟是连一顿全鱼宴也让和琳吃的香甜,真是……
想到和琳刚刚说的话,和珅不由得问道:“是不是钱不够用?”
和琳犹豫了一下,说道:“哥,你想什么呢,当然够用了。”
和珅是什么人,自然看出了和琳的言不由衷。算了,一会还是出去借些钱吧。
想起阿玛生前同吏部的一个官吏有些往来,虽说不是至交但也算得上是故旧。不如去向他借些银子来应急吧。
他知道这位大人姓李,住在什刹海附近。
到了李大人家门前,和珅递上拜帖求见。
这几年来,和珅已经不止一次受到过熟人的白眼,所以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心高。想着就算这位李大人不借给他钱财,顶多也不过是讽刺几句罢了。若是这人心善,说不得还能借些银两渡过难关。
正想着,谁知门内突然窜出一条恶狗,向着和珅狂吠猛扑。从门内出来个年轻人,不仅不喝止恶狗反而哈哈大笑道;你是来借钱的,并不是小偷呀,这狗怎么楞是咬你呢?莫非你借钱是假,偷窃是真?”
这话就是侮辱人了。和珅万没有想到所谓的故旧竟然是如此对待故人之子的。顿时不忿,冷笑一声,说道;我若是穿着华美的官服,穿金披银,这条狗只恐怕不止不会狂吠还要对我笑呢!要不怎么说狗眼看人低呢。”说完懒得去看那年轻人,转身便走。
他不知道那人的身份,不过能够当家作主的不是那人的儿子便是侄子,简直是欺人太甚。
只不过如今不是生气的时候,借不到银子,怎么办才好?
踌躇半晌,和珅暗暗叹息,一会儿还是去叔父家再借些钱来吧。
他也不想一直和叔父借钱,可是他向阿玛生前的亲朋好友借钱,虽说他们是阿玛的朋友,但是现在阿玛已经不在了,况且自己又是个小孩子,因此极少有人会愿意借钱给他。去亲戚长辈那里借钱,亲戚家大多也是房门紧闭,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一个没有父母、没有收入、无利可图的孩子。
只有叔父会接济他们一些。和珅不愿总麻烦叔父,看来这次又不行了。
坐在叔父家的客厅里,听着婶娘唠唠叨叨的扯着家长里短,虽然他装作喝茶没有抬头,却能敏感地觉察到婶娘那时不时地向他投来的不屑目光。
“善保,不是婶娘不通情达理,实在是家里也是捉襟见肘了。你一次两次过来看在你死去阿玛的面上,婶娘可以给您。可是这里也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啊。再说了,你和和琳也大了,总不能老是靠着你叔父吧。你们也得自己努力一下子啊。”
和珅听着婶娘话里话外的挤兑,心里难受极了。他恨不得立马站起来走人,但是理智还是提醒他: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啊。
要忍着,自己今天是来借钱的,一定要把钱借刀
自己和和琳在咸安宫上学还需要生活费,无论怎么样,一定要将书读下去。不仅自己要读,弟弟和琳也不能放弃,在咸安宫官学的求学之路绝对不能停止。
“婶娘,就这最后一次了,这次过后善保绝不会再来麻烦婶娘。”
听到和珅开口说最后一次,和珅的婶娘终于松了口:“也不是婶娘不通情理,实在是世道艰难。你叔父那点子俸禄要养活这一大家子,着实有些入不敷出。这里是十两银子,你先拿去用吧。”
从叔父家出来,和珅的心情并未轻松下来。
咸安宫虽然不收学费,但是往来应酬,吃饭穿衣总是要钱的。
二叔已经救济了他们好几次,婶娘不愿再借钱也是情理之中。看了看手中仅有的十两银子,和珅知道自己和弟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到底该怎么办?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和珅终于想起自己的祖父曾经留下十五顷官封地。这些地在河北保定一带,由阿玛常保的一个部下赖五经营。
不如,去赖五那里酬些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