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贞观大闲人人物介绍 > 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气(第1页)

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气(第1页)

与长孙无忌结仇已是注定,朝堂之上,夺嫡之争,李素与长孙无忌所站的阵营完全不同,关系自然也就变成了敌对。

想想多年以前,李素与长孙家合作香水买卖,所谓“合伙”,大家都只将它当成了一个由头,真正为的是这一层关系,香水买卖成了两家来往的一条利益纽带,李素当初费尽辛苦与程家合伙,与长孙家合伙,其实为的也是自己的安全,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无私地拿出来,有钱大家一起赚,两家一文一武,便等于让李素在朝堂文武官员两大阵营里站稳了脚。

李素的这个布局是正确的,事实上,从贞观九年到如今,近十年的时间,李素基本没在朝堂树过敌,除了李素谨慎圆滑的性格外,两桩合伙买卖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事到如今,李素在朝中羽翼渐丰,更重要的是,他与长孙无忌分别辅佐不同的皇子,矛盾自然便慢慢激化,露出了水面,冯渡被刺一案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实际上这桩案子就是李素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博弈。

目前看来,长孙无忌棋输一着,李素小赢半子,可是结下的仇恨却已无法抑止地越来越深了。

太极宫门前,李素与长孙无忌互相行礼,彼此会意一笑,然后,二人擦肩而过,背道而驰。

…………

李素向李世民献平西域和筹措粮草之计,不得不说,两条计都十分具有可行性,尤其是筹措粮草,李世民以及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闻所未闻的新颖。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进了甘露殿,君臣三人碰面,李世民将李素的原话复述出来,两位宰相当即便击节赞叹不已。

东征高句丽是必启之战,国中粮草不够是君臣的心头刺,眼看离东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粮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两位宰相一天比一天着急,不早也不晚,李素在这时献上筹粮之计,顿时解决了李世民和两位宰相的燃眉之急。

饶是长孙无忌与李素如今已结下深仇,可长孙无忌的身份终究是宰相,国之砥柱,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宰相有宰相的宽宏气度,从不因人废言,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确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边。

毫无意外的,君臣三人坐在殿内商议了一阵后,便马上同意了李素献的计策,两位宰相办事效率很高,离开甘露殿后便立马去了尚书省,开始分工准备。

很快,真腊国,林邑国等南方盛产稻米的小国使臣们被尚书省紧急召见,当日夜晚,尚书省两位宰相亲自出面,开始与诸国关于购买粮草一事进行了首次谈判。

这个年代的人眼界终究没有那么宽,包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君臣在内,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是一个中国的版图,或许可以更远一点,目光放到诸如吐蕃,高句丽等这些对自己的社稷有威胁的邻国上面,大多数时候,君臣们看邻国的目光都是带有几分敌意的,首先想到的便是咱们能不能用武力征服他,把这个国家的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

除了战争之外,关于商业贸易方面,大唐也不是没有过涉及,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因为丝绸之路被西域小国截断而勃然大怒,不惜发起两次战争扫平西域,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这个年代里,对邻国的商业贸易不是没有,但,大多被限定在民间的范围之内的,比如大唐的各家门阀世家,包括程咬金长孙无忌等这些新兴门阀,各家都养着好几支规模庞大的商队,专司来往大唐和邻国之间,买卖交换各国的物产赚取利润,简单的说,大唐的商业是民间的商业,国家却甚少参与过。

虽说大唐是相对开放的年代,但朝堂上所立者皆是士大夫,这些人明知商业行为对国家的必要性,可心里还是十分鄙视抗拒商贾之事的,因为圣贤说过“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民间商业,甚至自家也在暗地里养了好几支商队干着“喻于利”的买卖,若将商业行为上升到国与国的地步,他们可从来没这么想过。

泱泱上国嘛,自尊心强得有点过分了,总觉得咱们自家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什么都不缺,反倒是那些邻国都应该来求咱们,这才符合泱泱上国的气派,李素所说的主动购买别国的粮草,无疑给李世民和两位务实派宰相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是对别的朝臣来说,态度就不一样了。

第二天,李素所献购粮之策便传了出去,朝堂顿时炸了锅。

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赞成者皆是很务实的人,国家利益至上,东征缺粮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现在李素提出向邻国购买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这些务实的朝臣自然是千肯万肯的,解决了这么大一个麻烦,三军将士东征拼命时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东征高句丽战端未启,大唐王师却已增了三分胜算。

在这些赞成者的眼里,李素为大唐再次立下了一桩大功,甚至许多老将军们都觉得,将来东征若胜,功劳簿上第一个被记载的名字应该便是李素。

可是反对者也不少,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反对者居然不少,这些人大多是门阀中人,更意外的是,连国子监的学生都闹了起来,其中尤以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反对得最激烈,孔颖达拿出的反对理由很缥缈,归结起来四个字,“失体辱国”。

这个年代没有所谓“种族歧视”的说法,可大唐这个国度里,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种族歧视的,当然,抬高的是自己,歧视的是邻国,在大唐臣民的眼里,所有大唐国籍以外的异国人士全是穿着衣服的猢狲,这些猢狲眼里的大唐人呢?自然是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角度,大唐人都是伟岸高大只可仰视膜拜的,哪怕一个普通平凡的老百姓走在长安大街上被胡商不小心踩了脚,他都有底气一耳光抽过去,怒睁双目大喝一声“匹夫目盲耶?”

国家强大的底气,便是这般了。越是强大的国家,傲气越盛,根本不能接受这种貌似向蛮夷小国求援一般的购粮之策。

尽管李素提出的是正常的国家商业贸易,但在以孔颖达为首的这些朝臣眼里看来,李素提出的购粮之策根本就是丧权辱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汉奸行径。

于是,第二天的朝堂上,孔颖达跳出来了,一副魏征鬼魂上身的模样,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怒斥李素提出的丧权辱国之策,而且不停叩首,请求李世民将李素这个祸国之臣拿入大理寺重重法办。

朝会成了孔颖达一个人的表演,老孔虽说年事已高,但戏很足,可谓历经三朝的老戏骨了,一番痛不欲生的表演情真意切,实令皇帝沉默,朝臣落泪。

朝中出了孔颖达这么一位铁血丹心的忠臣,李世民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

孔颖达声泪俱下的表演还没结束,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厉声将他喝退。

“喝退”这个字眼,足以证明李世民是多么的不耐烦了,魏征刚逝世没多久,朕好不容易过了几天放飞自我的好日子,现在你一副魏征鬼上身的样子是存心给朕添恶心吗?

要不是看在孔颖达是先贤孔子的嫡系子孙的份上,李世民当场剁了他的心思都有了。

什么“失体辱国”,什么“自堕国威”,全是迂腐之极的说法,相比两朝宿仇,相比天下人心所归,相比李世民个人的理想,向邻国买一些粮食算得什么?别说毫无丧权辱国之处,就算有,只要不太过分,李世民都愿意做出跟当年渭水之盟一样的妥协,如今的他,眼里只有东征大业,平灭高句丽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国中所有的一切国事都必须要为“东征”二字服务,这是底线,毫无商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