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魏征因为性情耿直的原因,人脉算是李世民心腹老臣中最小的一位,但是今日参楚王与郑王的人那是真不少。
魏征是什么人,出了名的正直谏臣,而且位高权重,魏征这老货既然出手参楚王与郑王,想来也是有真凭实据的,再加上朝中各大势力盘根错节,希望楚王离京的人不少,魏征这一出手便给了他们机会。
魏王、晋王麾下的势力又岂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三分之一的老臣出班,李世民不得不正色以待。
尤其房玄龄长孙无忌之流,他们可是当初跟随李世民打江山治江山的从龙之功,每个人都有非比寻常的威望,任何一个人在李世民面前说句话,李世民都得认真聆听,而今日竟是联合起来了。
转头看着身后的三人,李世民皱起了眉头,魏征是事出有因,长孙无忌又因为与楚王向来不对付,朝楚王发难也正常,但是房玄龄近年的作为,李世民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李世民的记忆中,房玄龄对李宽的印象不错,加上家里的小儿子与李宽有交情,家中的产业也与楚王府的产业有联系,或者说房家能有今日富庶全靠楚王府之功,房玄龄应当支持李宽才对,怎么在最近两年反倒朝楚王府使绊子呢?
这老货莫不是吃错药了,得了失心疯?
其实,房玄龄依旧是看重李宽的,在房玄龄看来,李宽的才智和治理之能,依旧无人可及,哪怕是他房玄龄也不得不说一声佩服。
但是,他却不赞成李宽坐上那太子之位,等到李世民死后登基称帝,原因很简单,最近几年开始觉得李宽是庶子,没资格坐上那位置。当然,出现这种想法也少不了朝中大臣的游说,尤其是长孙无忌。
关键是,皇九子如今在国子监学子之中的名声,他也听闻了许多,既然皇九子才智不差,还有长孙无忌暗中支持着,理所当然的应该支持嫡子,否则岂不有违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嫡庶之别便成了笑话。
若是,李宽甘愿做一个贤王或者闲王,他都是欢喜的,可是楚王府明显没有这个意思,他自然是要反对的。
这很可笑,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房玄龄来说,却又很正常。嫡庶之分,千年的规矩,房玄龄不能免俗。
赶到两仪殿,李世民没说话,在想措词。
今日在太极殿出班的老臣不少,原本中立的老臣也因为魏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出班参了楚王和郑王一本。
当然,李世民也可以不管不闻,对今后所有参奏楚王与郑王的奏折留中不发,但是这样一来,便会在老臣们心中留下一个疙瘩。
这个疙瘩当然不会到造反那么严重,只是疙瘩永远存在,或许没事时三省吾身时,心里总归不那么痛快就是了,他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还好说,若是将皇位传给了李宽,若是老臣们联合起来,仅凭楚王府一系的人马,想要治理这个国家也难。
他李世民想要的是大唐江山万万年,想要大唐江山越发稳固繁华,老臣们心里不痛快,李唐江山还能做到万万年?
实在想不到什么好的措词,李世民照着罪魁祸首魏征,便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
“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不懂规矩就回去好好学学,莫要给朕没事找事。区区一间青楼楚馆的事也值得你堂堂魏相爷拿到朝堂上来说?朕看你是越活越回去了,朕自问对你魏征不薄了,前些年你指着朕看起居注,朕也随了你的意思,赔了罪,你是不是诚心要朕过不去?”
魏征心中凛然,急忙行礼道:“老臣不敢,陛下乃不世明君,老臣得遇圣主已是欢喜万分,岂敢与陛下过不去。”
“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对楚王府揪着不放?难道你们不知朕的意思,难道你们不知楚王之能?今日若是不给朕一个满意的答复,你信不信朕治你们的罪?”李世民大怒,在龙案上翻翻找找,找出胡庆昨夜连夜送来的奏折,直接扔到了魏征脸上。
魏征没说话,捡起了地上的奏章。
而李世民这话明显也不是单单对魏征所说,长孙无忌便开口道:“陛下,楚王之能,老臣知晓,但楚王已是华国之君。”
长孙无忌点到即止,他知道自己不管怎么说,李世民也不至于降罪与他,毕竟他与楚王府的恩恩怨怨,李世民不是不知道。
长孙无忌开口了,魏征在看李宽送上的奏折,自然便轮到房玄龄。
“陛下,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楚王殿下乃是华国之君不谈,老臣亦信服楚王殿下之能,但楚王殿下名不正言不顺,嫡庶之别,自古有之,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