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三国之男才女貌为什么不写了 >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六章 官员短缺(第1页)

第六卷 南征北战 第四十六章 官员短缺(第1页)

婆都要回来了,刘宇自然在这里待不住了,所以他急来郭嘉,田丰等人,准备在处理了临洮、洮阳的事情之后,就尽快赶回汉中,再由汉中取道回成都。但没想到,在处理洮阳和临洮两地政务的问题上,却又惹出了一大堆的麻烦。临洮和洮阳这两个县,虽然比较小,但依然是陇西南部的两个重要的地区。

这次因为与韩遂之间的战斗,这临洮和洮阳两县先后被刘宇占领。说穿了这陇西也是董卓的地方,但这土地既然已经被占领了,刘宇就绝对不会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本来以益州和关中现在的同盟关系,刘宇应该是尽快从陇西南部离开的,可无论是当时吕布撤兵的时候,还是安喜和刘宇签订合约的时候,这两个县的归属问题都没有被提到,准确的说,应该是双方都刻意的回避开了这件事。既然如此,刘宇也就乐的装糊涂。

不过,虽然刘宇已经派遣了一部分兵马驻守在这两处城池之中,但治理一个地方,并不是只要有军队就可以的,地方的民生政事,都需要专门的文职官员来进行治理,而刘宇已经准备尽快赶回成都,所以他也准备在离开之前,将这两县的官员决定下来。在刘宇看来,这件事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毕竟益州这么多人,想要找出两个县令,也不是什么难事吧,按照刘宇的想法,这些小事只需要成都的吏部下一道文书,就一切搞定了。

但等到刘宇把郭嘉、田丰等人叫来,将这件事情一说,郭嘉的脸上却难得的出现了为难地神色。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看刘宇,然后说道:“主公,现在,我们益州的官员已经不多了,这两个县的县令,恐怕要有一段时间才能被派过来。”这话一说出口,刘宇就先是一怔,好像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一般向郭嘉道:“奉孝,你刚才说什么?我们益州的官员不多了?这话是什么意思?”也难怪刘宇发懵,不论是后世的中国。还是现在的大汉朝,刘宇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官员短缺的概念,你要说官员过剩,那倒是十分正常地现象,毕竟有用的人不好找,但无能的官可一堆一堆的!

郭嘉看到刘宇的脸色变幻不定,眉头紧皱,知道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不舒服,所以趁着他还没有开口,便向他解释起这个无官现象的原因来。早在刘宇进入益州。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三省六部的官员就有了一次紧缺现象。当时为了使这个新的制度能够顺利的推行下去,刘宇决定一方面招揽川中名士到自己地政府中担任职务,另外就是将益州个郡县中资格合适的官员,破格荐拔至成都担任六部地职位。

这个措施对于弥补三省六部的官员不足现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新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让当时对这项新的形式心存疑虑的人真切的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三省六部制比起汉朝原有地朝廷组成模式虽然具有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也同时导致了中央政府对官员数目的大幅度增加。记得在后世看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两汉时期地官民比例为79451,变为2927:1。同时唐朝的人口比起汉朝也有很大的增加,而两者地疆域相差并不大,由此可见,唐代的官员数量与汉代相比。激增了两倍之多。

刘宇虽然还只是在益州一地试行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对官员数量的巨大要求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当然,如果刘宇愿意像汉灵帝一样卖官爵的话。肯定能够凑齐相应数量的官员,但问题是,益州选官的要求之高,在如今的整个大汉都是首屈一指的!在进川的时候,刘宇为了能够保证益州政权的稳定发展,采用极端手段将益州的几大世家全部铲除了,而这样做,最终就导致了以士族制度为基础的大汉原有的选官制度无法满足相应的官员需要。

察举和征辟,这两项大汉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依照汉朝以仁孝治天下的政治方针来指定的。大部分由下面选拔上来的人才,都是从举孝廉这一步开始的,而能够得到孝廉这个称呼的,一般都是能够被乡邻左右认为是仁孝典范的人。这样的制度,一方面限制了每次拔擢官员的数量,同时也导致了

阀世族势力的逐渐膨胀。为了彻底在益州断绝世族刘宇在两年前,就传令益州各郡县进一步减少察举推荐的官员。现在,终于出现了官员短缺的情况。

其实这种地方官员短缺的事情,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了,益州一些不是很要紧的县如今也正处在没有正式县令的情况下,但因为那段时间刘宇一直率领大军在外作战,对于内政方面的事情,全部交付给了成都的三省官员,而主管官员问题的吏部,以及统领六部的尚书省为了不让刘宇分心,所以便将这些事情暂时压了下来。不过郭嘉身为军机大臣,基本上三省处理的事情,在军机处都有相应的备案,所以这些事情,郭嘉知道的很清楚。

听完郭嘉的解释,刘宇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要说陈群他们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在征战的时候不会分心,而且他们也已经积极的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缓解这种情况,只不过是因为现行制度的制约,使得他们在采取各种措施的时候,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刘宇也不好再责备他们了。

不过虽然不便再追究尚书省和吏部的责任,但这个问题却还是要尽快解决的,否则到时候世族势力没有打击下去,刘宇辛辛苦苦创立的益州政权就先要垮台了。要说办法,不是没有,刘宇早在刚来到汉朝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方法,那就是从唐朝开始,一直沿用到后世的科举制度。

事实上,当年施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同时进行科举制的推行,但因为顾及到当时世族势力还没有完全被控制,所以才不得不暂且被搁置了下来。而事到如今,在官员已经出现紧缺的情况下,刘宇在没有更好的有效措施的情况下,也只好再度将推行科举制提到了日程上。

其实科举制和汉代的察举制之间是各有优劣的,察举制虽然容易形成世家政治,但经过察举举荐上来的人员,一般都是有些名望的人。一个人想要一时表现的好一些很容易,但要想在几年之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作风,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察举要看的,就是一个人长时间内的表现。可以说,察举比较偏重的是人品德行,可说是唯人是举。

而与察举制所不同的是,科举制度侧重点是唯才是举,只要能够通过朝廷制定的考试科目,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就能够成为朝廷的官员,但对于这些通过考试的人,他们的人品如何,却并不是决定他们是否后能够高中的决定因素,可以说,除了那些真的是在民间臭名远扬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的品性而被剥夺考出来的功名。

可以说,科举制度确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无差别的为国家选取大量的人才,但这些考出来的官员,他们在做了官之后,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却不是可以预料的了,也许会出现包拯、范仲淹这样的人物,但纵观历史,出现的更多的,却是秦桧、严嵩这样的人。所以说,科举制产生之后,对中国的官僚风气是否是产生了好的效果,这点还是很值得商量的。

当然,放在现在的这么一个环境中,刘宇也只能用瑕不掩瑜来安慰自己了,毕竟这个制度对于彻底打破世族政治,解决现在益州的官员紧缺状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再三权衡之后,刘宇还是决定,就趁着这个机会,将科举制度彻底的搬到前台来,毕竟益州的世族势力已经被打压到了最低点,距离万劫不复也就还差那么一点而已,以刘宇看来,在这里实行科举制,估计将会受到的阻力应该是最小的了。

“诸位,对于这件事,我倒是有个办法解决,现在我给大家说一下,大家看看如何在益州推行下去!”刘宇仔细的在心中仔细盘算了一下,便将科举制的内容简要的向众人说了一下。本来,他以为至少在自己的集团内部并不会出现多少反对的声音,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最终还是低估了世家政治对于整个大汉士族阶层的影响,想想也是,一种将近四百年的体制,又怎么可能被他三下五除二解决掉呢?他的话刚说完,手下的一干文官,包括郭嘉在内,都一致的出口反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