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午】
“音质像电视剧,但残酷的是现实。”
B站“肿瘤医生赵东兵”的科普视频里,一条弹幕写道。
他的科普视频大都是记录门诊经历,消化道肿瘤患者或亲属带着惊慌和不安抛出一个个问题,每一个都得到赵东兵的耐心回答和梳理。他给出治疗方案,在确保所有疑惑都被解答后,问诊结束。
作为肿瘤防治的“国家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赵东兵从2020年5月17日开始做短视频科普。迄今为止,累计上传了314条科普视频,在今日头条和抖音分别有50万、60。4万的关注量。
“最近三个月,在我的门诊就诊的病人至少有一半看过视频,所以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赵东兵说。对医生来说习以为常的门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记录整个看病过程
说是短视频科普,赵东兵的视频可不短,每期门诊视频常常在8-12分钟。不光记录完整的看病过程,还在结尾附上专业性科普介绍。
刚开始,制作团队提出拍摄门诊视频后,赵东兵有些抵触:门诊有什么好拍摄的?自己的门诊量很大,拍摄视频每个人的问诊时间会延长,影响工作。把看病的过程拍下来容易泄露隐私,患者也不会愿意。
新冠疫情期间,赵东兵的门诊相对没有过去那么忙,拍摄门诊的场景变得可行。
“出门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普的过程。患者或者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正常人实际上也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怎么让他们知道?就是要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讲解医学知识。”
拍摄视频的前提条件是患者知情且同意。赵东兵告诉患者将把整个看病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果同意,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以科普的形式去展现。
“我开始以为患者会非常不愿意,但是后来发现他们非常愿意。”赵东兵表示,一方面很多患者不懂医学知识,赵医生之前出门诊就同意患者或者家属也可以把他的话录下来,所以,是两厢情愿;另一方面,每位患者都希望医生尽可能地多解释多讲一些。拍摄门诊视频后,赵东兵的门诊时间确实有所延长,有时是看到下午上班的医生来出诊了才能结束。
“说实话,我们国家的民众对肿瘤的了解很浅,也没有特别可信的渠道。虽然网上信息非常多,但是良莠不齐,专业和非专业、中医和西医,患者无从选择。所以他们特别希望有一个专业、权威的声音。”
2020年5月新冠疫情相对稳定,制作团队在赵东兵出门诊时架设机器、录制视频,选择一些科普意义比较强的视频上传至今日头条账号“肿瘤医生赵东兵”,内容分为“胃癌的诊疗”“胰腺癌诊疗”“手术后的康复”“胃肠道间质瘤”“全身多处肿瘤”“干货系列——就诊误区”六个合集,随后抖音、B站、企鹅号、百家号等也开设账号。
做短视频科普后,赵东兵才开始关注新媒体短视频,“里面有一些夸大其词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点我觉得我应该做短视频科普。毕竟我代表“国家队”正规医院的医生,讲的东西在专业上科学理性,总比让那些忽悠的人占领阵地强。”
2021年4月,赵东兵在北京朝阳医院举办的“抖音科普视频制作培训会”上,表示要做内容严谨科学的科普,他有五大原则——不贬低同行、不损害患者的权益、不推荐用药、不科普专业以外的内容、要保持中立。
谈到保持中立,赵东兵说:“肿瘤治疗是综合治疗,在不同的分期,治疗中起主导作用的学科不同。比如在胃癌晚期还给患者开刀,实际上没有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保持中立就是强调学科的局限性、强调科学。对于研发中的新药、新型治疗方式也要有一说一,保持医生的严谨和规范。”
拍摄科普视频已经持续一年半,很多人看完赵东兵的科普视频后,从云南、广西专程飞来北京,挂他的门诊,“我想听听你对病情的判断”。他们不是看了其中的一两期,而是几乎把两百多期视频全看了一遍,然后得出判断,赵东兵的诊疗更接近于他所认为的科学、专业、理性。
在赵东兵看来,外科医生给人开刀做手术属于治病。但是救人的含义更广,很多人可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科普最大的作用,在于让公众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比得了病,再去治疗,更有意义。”
在展现真实的门诊后,每期视频的结尾是2分钟左右专业性科普介绍,如何给患者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门诊沟通时我说的是大白话,但科普要强调专业性,我相信大部分老百姓都看不懂最后环节,但是这个事儿要做。”
“这个既给患者看,对下面基层医生也有帮助。”赵东兵的评论区下有不少医生获益。有一位十多年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学习的医生偶然看到他的视频,听完后发现之前学习的疗法已经更新了,在微信上向他表示感谢。
医学除了专业知识,也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很高的人文素养。赵东兵做门诊科普的另一个想法是:门诊是看病的过程,也可以是医患沟通的课堂。
和传统电视节目里穿着西装外套对着电视台的观众“传经布道”不同,门诊面对的是真实的肿瘤患者和家属。虽然大家对肿瘤有所了解,不再“谈癌色变”,但患者和家属内心都很恐慌。
赵东兵表示,自己跟病人会讲得相对含蓄,跟家属可能会说实情。“同样一件事情用比较舒缓或者带有鼓励性的语气,也能把事情说明白。”